排序
《老子》54_02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王弼、金时雍‘子孫’下有‘以’字。”
《老子》54_02_校笺_05_纪昀
纪昀云:“《韩非子·喻老》作‘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
《老子》54_02_校笺_06_奚侗
奚侗云:“按:马其昶曰:‘建抱而至于子孫祭祀不輟,犹《中庸》言大德受命,至于宗庙饗之,子孫保之,皆修身之效也。’按‘以’借作‘似’。第四章‘似’借作‘以’,可以互证。似,续也,见《...
《老子》54_02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彭、张之象‘子孫’下有‘以’字。罗‘祀’作‘祠’,‘輟’作‘餟’。倫谓当从《韩非子》作‘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惟‘其’字当是‘共’字之讹,‘共’当作‘龔’。《说文...
《老子》54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荣注‘···子孫祭祀不輟;’则荣本无‘以’字。”
《老子》54_02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有“以”字,无“以”字者误脱也。帛书甲、乙本皆有“以”字,正与《韩非子·喻老》合,帛书本不误也。“以”,犹“能”也(见《古书虚字集释》卷一)。“子孫以祭祀不絶...
《老子》54_02_校笺_11_王弼
王弼注云:“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不贪于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子孫传此道,以祭祀则不輟也。”
《老子》54_02_校笺_12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善建者,建德也。··(见前引文)。能建德抱一,则德之盛,故盛德百世祭祀。祭祀者见于愈远而不忘,故曰:‘子孫祭祀不輟。’”
《老子》54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作“脩之身,亓德乃真”,“修”作“脩”,“其”作“亓”,《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乙本释文》本。《韩非子·解老》引、景龙本、范应元本、赵孟頫本“修”作...
《老子》54_03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脩’,一作‘修’。”
《老子》54_03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脩之身’,河上、王弼‘脩之’下有‘於’字,下‘脩之家’、‘脩之鄉’亦然。御注、高翻五句皆无‘於’字。”水海按:今存王弼本有“於”字,譣王注:“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餘...
《老子》54_03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韩非子·解老》、《淮南子·道应训》引同傅奕,无‘於’字。”水海按:庄达吉本《淮南子》引无“於”字,汪一鸾本《淮南子》引有“於”字。毕说不确。
《老子》54_03_校笺_05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周易集解》虞氏注引《老子》曰:‘修之身,德乃真。’无‘於’字并无‘其’字矣。”
《老子》54_03_校笺_06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六五九引‘修之於身’下,有‘天下自化’一句。”
《老子》54_03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苏、葛‘之’下有‘於’字,下同。”
《老子》54_03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馆本、赵写及《治要》、《文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注引‘修’并作‘脩’,下同。‘修’是,‘脩’借。各本及《文选·经曲阿诗》注引‘之’下有‘於’字。罗卷上‘其’字...
《老子》54_03_校笺_09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无‘之’字,下同。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於’字,下四句同。又敦煌本‘乃’作‘能’,下四句‘乃’字同。御注‘眞’作‘貢’。”
《老子》54_03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五句‘修之’下,河上、王弼本皆有‘於’字,帛书乙本无‘於’字,与《韩非子·解老》合,盖原文如此。”
《老子》54_04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赵至坚‘乃’作‘能’。‘乃餘’,赵作‘能有餘’。”
《老子》54_04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其德有餘’,众本作‘乃餘’;御注作‘其德能有餘’;《韩非子》与此同。”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乃’皆作‘能’。”
《老子》54_04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其德乃餘’,景龙、景福二本‘乃’作‘有’,敦煌本‘餘’上有‘有’字。”
《老子》54_04_校笺_05_易顺鼎
易顺鼎云:“《诗序正义》曰:‘《老子》云:修之家,其德乃余···。’无‘於’字。”
《老子》54_04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王注:‘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餘;’则王本无‘於’字,‘乃餘’作‘有餘’。当据改正。强本成疏:‘故言有餘··故其德能普;’是成‘乃餘’作‘有餘’,(其)餘‘乃’并...
《老子》54_04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乃餘’作‘有餘’,宋河上、柰卷、易州‘乃餘’作‘有餘’,罗卷作‘能有餘’。譣河上注曰:‘其德如是,乃有餘庆;’是河上‘有餘’上有‘乃’字。伦谓作‘乃有餘’是。”
《老子》54_04_校笺_08_柳存仁
柳存仁云:“玄宗疏‘其德乃餘’句,‘乃’讹作‘有’;玄宗注本皆不误。又玄宗注本‘修之於’五句,并去‘於’字,徽宗本从之。”
《老子》54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於”字,《老子》故本当无。从古汉语语法方面来说,“修之身”,“之”字为结构助词,用在动宾之间,句子实为动宾短语,即“修身”(许抗生译帛书《老子》此句为“以道修身”,“以道...
《老子》54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仅残留一“餘”字,其余全损;帛书乙本作“脩之家,亓德有餘”,“修”假作“脩”,“其”作“亓”,《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乙本释文》本。《韩非子·解老》引、景龙本作“...
《老子》54_04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帛书乙本作‘有餘’,‘乃餘’和‘有餘’于义无殊。但是老子作诗在不妨碍内容表达的原则下力求整齐美,据此应作‘乃餘’。”
《老子》54_04_校笺_10_顾广圻
顾广圻云:“‘脩之家,其德有餘’,傅奕本及今《德经》‘有’作‘乃’。按当作‘乃’,(作‘有’)涉上下文而误。”
《老子》54_04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室町本‘有’字上有‘乃’字,无上四‘於’字。严遵本‘其德有餘’句,与河上、柰卷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