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4_09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奚’字,《韩非子》与古本同。”
《老子》54_09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天下之然’,河上作‘之然哉’,王弼作‘然哉’,无‘之’字。”
《老子》54_09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老子》54_09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宋河上无‘吾’字。‘奚’,范同此,各本作‘何’。赵、二张无‘之’字。罗卷、馆本、易州无‘哉’字。”
《老子》54_09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成疏引经文云:‘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则成玄英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老子》54_09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室町、奈卷、高‘然’下均有‘哉’字。”
《老子》54_09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奚’、‘何’通用,兹从众。乙本作‘天下之然兹’,‘兹’字显然是‘哉’的音讹。此句以有‘之’、‘哉’为是。”
《老子》54_09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奚”犹“何”也(见《古书虚字集释》),然《老子》原本作“何”而不作“奚”。“何以”,即“以何”,介宾结构,宾词前置,译为用什么,凭什么。又,“兹”犹“哉”也,“兹”与“哉...
《老子》55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之厚□,比於赤子”,前句句首损掩“含德”二字,句末损掩“者”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同此二句。今从乙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皆同前句。司马光本同此二句。...
《老子》55_0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也。’傅奕与古本同。”是知范氏所见傅奕本无“比”后之“之”字。
《老子》55_01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司马‘厚’下有‘者’字。”
《老子》55_01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古本作‘含德之厚者,比之於赤子也’。”
《老子》55_01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弼注曰:‘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是王有‘者’字。各本及《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并无‘者’字及下‘之’字、‘也’字。《金楼子·全德志序》引‘含德归厚’,盖有改矣。”
《老子》55_01_校笺_06_古棣
古棣云:“河上公古本、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无‘者’、‘之’、‘也’字。按语法,‘者’、‘之’皆可省。无‘者’、‘之’、‘也’,作‘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则句法整齐,节奏和谐。”
《老子》55_01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二句,河上、王弼本,均作‘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帛书乙本‘厚’字下有‘者’字,语意始足,今据补。”
《老子》55_01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按语法求之,“之”(指傅本“比”下的)、“也”二字皆可无,而“者”字不可无。这两句是比喻,只能以“含德之厚者(含德深厚的人)”,比喻“赤子”:“含德之厚者”是一个名词性的词...
《老子》55_01_校笺_09_吴澄
吴澄云:“含怀至厚之德於内者,有如婴儿也。上篇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苏氏曰:‘老子言道德,以婴儿况之者,言其...
《老子》55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毒蟲虺蛇不螫’,傅奕与古本同。‘毒蟲’,蠍蠆之类。‘虺’,蝮蛇也。‘螫’,音释,蟲行毒也。”水海按:可知范所见傅奕本作“毒蟲虺蛇不螫”。
《老子》55_02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高翻作‘毒蟲不螫’,王弼作‘蜂躉虺蛇不蟄’。按:虫、虺两字通,作‘蟲’者误。”
《老子》55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此谓含怀道德之厚者,无为、无知、寡欲、柔弱恬静,正与初生之婴儿心地纯洁、无知寡欲相似。奚侗云:“婴儿天理浑然,无分别智故,含德最厚。”
《老子》55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逢喂地弗螫”,“逢”即“蠭”之省形或音假,“喇”即“蛪”(là)之音借,“地”为“蛇”之假借(上古二字皆为歌部)。《甲本释文》校作“蜂蟹虺蛇弗螫”,并注云:“《广...
《老子》55_02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蜂蠆虺蛇’,‘蜂’,芳逢反;‘蠆’,敕卖反;‘虺’,虚鬼反;‘蛇’,食奢反。‘螫’,失亦反,又呼各反。河上云‘毒蟲不螫’。”
《老子》55_02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依字,‘蠆’应作‘’;‘蜂’应作‘蠭’,《汉书》‘蝮蠚手则斩手,蠚足则斩足;’即螫之谓也。《说文解字》‘蠚’作‘羞’,云:‘螫也’,知两字声义近矣。”
《老子》55_02_校笺_06_俞樾
俞樾云:“‘蜂蠆虺蛇不螫’,按河上公本作‘毒蟲不螫’,注云:‘蜂蠆蛇虺不螫’,是此六字乃河上公注也。王弼本亦当作‘毒蟲不螫’,后人误以河上注羼入之。”
《老子》55_02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林作‘毒蟲虺蛇不螫’。”
《老子》55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王注‘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蟲之物,无犯於人也’;是王作‘毒蟲’。顾本成疏‘毒蟲,虺蛇类也’;强本荣注‘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则成、荣并作‘毒蟲’。‘蜂蠆虺蛇’当...
《老子》55_02_校笺_09_张舜徵
张舜徵云:“王弼本作‘蜂蠆虺蛇不螫’。帛书甲本作‘蜂喇煨蛇弗螫’,‘’当为‘’之误,‘’与‘蠆’音近相通。帛书与王本合,不误也。‘喂’即‘虺’耳。”
《老子》55_02_校笺_10_古棣
古棣云:“作‘蜂蠆虺蛇’,盖读者注语,后人以为其形象具体而改正文,殊不知这样一改就破坏了诗的格律和整齐美。‘蠆’是蝎子,可说它螫人;虺(毒蛇),则只能说它咬人,不能说它螫人。只作‘...
《老子》55_02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俞说非是。《老子》故本当作“蠭喂蛇弗螫”,帛书本不误也;河上公注正与帛书本相似,恰恰说明河上公注本,原初当与帛书本同一流传系统。可能因“蠭蟹”皆属“毒蟲”之类,后人则以“毒...
《老子》55_03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此文当作‘猛獸不攫,鷙鳥不搏’。《淮南·齐俗训》曰:‘鳥穷则搏,獸穷则攫’;《礼记·儒行篇》曰:‘天地阴阳盛长之时,猛獸不攫,鷙鳥不搏,蝮蠆不螫’,疑本此文。亦‘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