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22_01_校笺_16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曲者,委曲从顺者也。言人能委曲从顺,不與物忤,則可以全身,故云‘曲則全’。枉者,受屈于物。直者,可以正曲也。《春秋》曰:‘正曲為直;’言人虽不與物忤,若物来枉己,己能...
04115

《老子》68_02_校笺_09_高延第

高延第云:“吴子云:‘凡人论将,常观其勇,勇之于将,乃万分之一耳。’孙子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敵。’皆不武不怒之义也。‘不與’,谓不待交兵接刃。”
04215

《老子》42_06_校笺_06_劳健

劳健云:“‘而王公以為稱’,诸唐本、河上本皆如此。此作‘王公’,乃与‘稱’字谐韵,亦如第三十二章‘侯’、‘守’字,第三十九章‘王贞’、‘王稱’字。当从诸唐本。”
05214

《老子》45_05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各本及《世说新语·宿惠篇》注引并作‘躁’。伦谓以义推之,当作‘寒勝躁’。”
0569

《老子》77_04_校笺_11_易佩绅

易佩绅云:“道在天下均而已,均而后适於用。此有餘則彼不足,此不足而彼有餘,皆不可用矣。抑其高者,損有餘也;舉其下者,補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
03714

《老子》07_02_校笺_04_王昶

王昶云:“邢州无‘且’字。”
02712

《老子》73_04_校笺_16_楼宇烈

楼宇烈云:“‘繟’字,道藏集注本作‘組’,或作‘墠’。按‘繟’、‘組’、‘墠’音近,同借为‘坦’。‘坦然’即坦白无私。”
02312

《老子》39_16_校笺_09_高延第

高延第云:“‘琭琭’,《史记·平原君列传》作‘録録’,《后汉书·冯衍传》作‘碌碌’,注:‘碌碌为人所貴,落落为人所賤。’河上注以‘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王弼以为‘琭琭珞珞,体尽于形...
04810

《老子》80_02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司马‘遠徙’作‘重復’,苏、叶无此一句。”
0255

《老子》55_01_校笺_09_吴澄

吴澄云:“含怀至厚之德於内者,有如婴儿也。上篇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苏氏曰:‘老子言道德,以婴儿况之者,言其...
0309

《老子》36_08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韩非子·喻老》引作‘邦之利器’,《六微》引‘邦’作‘國’。‘國’字是也。《庄子·胠箧篇》、《淮南子·道应训》、《荀子·正名篇》杨倞注等均引作‘國’。据此知宜作‘國...
03213

《老子》80_02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作“民”是。“使民重死而遠徙”,正与“小邦寡民”相应。又:“重(zhòng)”,意动用法,以···为重,意即看重、重视。“重死”,把死看得很重,意即不轻易冒生命危险。
04515

《老子》52_04_校笺_12_老子乙本释文

帛书《老子乙本释文》校注云:“‘塞其说’,通行本作‘兑’。‘说’,从土,兑声。《说文》‘閲’字,段玉裁注云:‘古假閲為穴。《道德经》:塞其兑,閉其門,兑即閲之省。’‘说’(yuè)、...
0347

《老子》50_09_校笺_05_朱谦之

朱谦之云:“兕,兽名,犀之雌者,《尔雅》云:‘形似野牛,一角,重千斤;’《淮南子·坠形训》:‘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高诱注:‘梁山在会稽,长沙湘南有犀角象牙,皆物之珍也。’...
0389

《老子》67_03_校笺_12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老子云,天下人皆謂我道虚无广大,似无所象(像)似。夫唯我道广大,迥超物表,固非凡情探赜所知,故得称大。若其有所象(像)似,如世间法者,则失其所以为大久矣。是微細粗浅之...
02610

《老子》26_02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君子”,而不作“聖人”。“君子”所指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卿大夫、士”,且也包括“万乘之王”。《老子》原本当作“君子”,帛书本正与《喻老》引合。“冬”,乙本...
0356

《老子》46_04_校笺_04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禍,害也,神不祐也。夫亡败之禍缘何而来?由贪土地,求而无厌,不知止足,致神道不祐,而婴禍害。人之有过,过非一途,贪之为禍,禍之大尔。”
0448

《老子》24_04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伐”,功伐,功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且旌君伐”,杜预注:“旌,章也;伐,功劳。”《尚书·大禹谟》:“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孔传:“自功曰伐。”《汉书·高帝纪》...
03213

《老子》11_02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本章的主旨在于说明“无”的妙用,所以河上公本标章题为“无用”。《老子》以“无”的妙用為出发点来立论,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有”、“无”的依存关系,所以应以“當其无”断句。高明...
02613

《老子》34_05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萬物歸之而不知主’,河上公、王弼‘之’作‘焉’,‘知’作‘為’。‘可名於大矣’,王弼作‘可名為大’。”
0365

《老子》41_07_校笺_02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胜上(尚)道德之人,与太虚等量,故能包容万物,若彼空谷也。‘谷’,本亦有作‘俗’字者,言能忘德,不异嚣俗也。”
0359

《老子》60_04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陶鸿庆说非是。陶据张之象王本注所谓《老子》无“非其”二字,而道藏王弼本、道藏集注本王弼注文皆出现“非独”二字,正与经文“非其神不傷人”之“非”相吻合。又,《老子》原本当作“...
03710

《老子》12_05_校笺_07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心耽丝竹,耳滞宫、商,不能反听希声,故曰聾也。《庄子》云:‘非唯形声有聾盲夫,智亦有之也。”
03013

《老子》55_07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作“曰”是,作“日”误。《淮南子·道应训》、《文子·下德篇》引并作“曰”,与帛书本同。刘文典《三余杂记》卷一谓“‘曰’当为‘日’,形似而误。”但据河上注看来,非“形似而误”...
0488

《老子》26_01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吕‘靖’作‘静’。”
07213

《老子》21_08_校笺_03_俞樾

俞樾云:“按‘甫’与‘父’通。‘衆甫’者,‘衆父’也。四十二章:‘我将以為教父;’河上公注曰:‘父,始也。’而此注亦曰:‘甫,始也。’然则‘衆甫’即‘衆父’矣。一章:‘有名万物之母...
0545

《老子》26_03_校笺_09_张煦

张煦云:“苏、葛、林、赵‘宴’作‘燕’。”
0419

《老子》36_06_校笺_17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欲歙,先與之張;欲弱,先與之强,而卒令其歙弱者,是柔弱之道能制勝於剛强也。故云‘柔弱勝剛强’。”
0375

《老子》25_06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今譣帛书甲、乙本,皆作“吾强為之名曰大”,正与想尔本、景龙本等本合。“强為”前有“吾”字,非為衍文。这是老子自述他又為这种“昆成”之物命名之情况,且引出下文他描述的道的全部...
0346

《老子》28_05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谷)虚而能容,深不可测,人歸之如水之赴谷也。虚而能容,則常久之德,无有不备。”
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