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33_05_校笺_04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知足在心,心若知足,则无贪求,虽箪食瓢飲,傲然自足,可謂富矣。”
0507

《老子》52_04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葛‘兑’作‘充’。赵‘閉’作‘閇’。”水海按:赵孟頫本则作“閇”。
05010

《老子》54_02_校笺_06_奚侗

奚侗云:“按:马其昶曰:‘建抱而至于子孫祭祀不輟,犹《中庸》言大德受命,至于宗庙饗之,子孫保之,皆修身之效也。’按‘以’借作‘似’。第四章‘似’借作‘以’,可以互证。似,续也,见《...
0508

《老子》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

范应元云:“聖、知本欲以利民,而其末必至害民。盖聖、知之迹彰,则寝失无為之化也。上失无為,则下多妄作,民遭其害。故絶其世俗之所谓聖、知之事,则民百倍其利矣。”
0508

《老子》20_02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唯’上声,‘幾’上声。‘唯’,恭膺也;‘阿’,慢膺也。‘何’,多少,何如也。”
05013

《老子》21_01_校笺_05_魏稼孙

魏稼孙云:“‘孔得’,御注‘得’作‘德’。”
0505

《老子》70_01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

石田羊一郎云:“下文‘言有宗’二句,检文义当在此上。‘甚易行’上当脱‘吾事’二字。”
0505

《老子》39_08_校笺_10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神得道用,而能靈变无方,当须忘其精靈,若矜用其靈,將恐至于歇绝,不能妙用也。”
05014

《老子》48_01_校笺_11_陈鼓应

陈鼓应云:“‘為學日益’: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為學’,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學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
0507

《老子》32_09_校笺_05_罗运贤

罗运贤云:“《理惑论》引‘猶川谷與江海’,《御览》六五九引‘於’作‘與’。”
05015

《老子》20_08_校笺_03_陈景元

陈景元云:“‘怕’,一本作‘魄’。王弼作‘廓’。”
0507

《老子》65_04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國之福’下古本有‘也’。”
0507

《老子》23_02_校笺_12_王叔岷

王叔岷云:“《文子·九守篇》、《列子·说符篇》‘驟’并作‘暴’。《事文类聚·前集》五引《庄子》亦云:‘驟雨不終日。’”
05015

《老子》27_1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乙本“謂(简作谓)”皆假作“胃”,《甲本释文》、《乙本释文》皆已校改。想尔本、景龙本、敦煌丁本、遂州本、傅奕本、(唐)李荣本“是”作“此”,“眇要”作“要妙”,謂“...
05010

《老子》39_10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貴’、‘高’之文,非后人据王注增改,帛书已作‘贵以高’,如果说这是踵讹袭谬,义理不通,则由来久矣。”
05014

《老子》41_03_校笺_09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下士识不及理,聞道不信,谓为虚诞,则嗤笑之,亦犹章甫致贱于越人,和璞见遗于楚国,故庄子云:‘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矣。’至道幽玄,深不可识,明而若昧,理反常情,下士蒙愚,所...
05010

《老子》78_05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本作'言云'义足。其句中'言'为名词,作'话'讲,'云'为动词,作'说'讲,故可知'言'、'云'义不重也,'云'当不为衍字。朱谦之说非是。
0505

《老子》29_03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古棣认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与下文“物或行··”一节意义不相干,便于“執者失之”后增“是以聖人无為··民之从事··则无敗事”三十三字,而把“物或行或随·”一段另置為独立一...
0508

《老子》31_06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张说是。《文子·上仁篇》引作“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穀梁传·僖公二十六年》注引作“兵,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此皆以“不祥之器”与“不得已而用之”句相连。 又...
05013

《老子》58_06_校笺_03_王弼

王弼注云:“以正治國,则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立善以和万邦,则便復有妖之患也。”
05012

《老子》39_02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吴澄本“寧”作“甯”。《国语·越语下》谓“地能包萬物以为一”。此即《老子》“地得一以寧”之语意所本。“以”,因,介词。清,《说文》谓“朖也,激水之貌。”《玉篇》云:“清,且...
0506

《老子》74_06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本有“則”字,义盛。“則”犹“故”也(见《经传释词》),表示结果,相当于今语“那么”。“其”,活用如己称代词。此二句言:代替大匠砍木头,那么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意指国...
05012

《老子》41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上□□道,堇能行之”,损缺“士聞”两字,据通行本校补;“堇”,为“勤”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文部),《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乙本释文》。傅奕本“勤能”...
0508

《老子》41_05_校笺_06_王弼

王弼注:“建,犹立也。”
05011

《老子》29_02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夫’字,阮籍同古本。”
05013

《老子》31_09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夫樂人殺人者’,按:各本无上‘人’字;易州、罗卷并无下‘人’字。焦竑引古本作‘夫樂人之殺人者’,当作‘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范、吴同此,臧疏、易州、磻...
05010

《老子》07_04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邪’,余遮切,疑辞。谓聖人谦下无争,非以其无私邪?此言其实无私也,而人自然尊之,物莫能害之,盖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也。聖人成其私者,非私曲也,非私邪也,谓众人之自益其...
05010

《老子》32_09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與江海’,御注、河上作‘之與江海’,王弼作‘之於江海’。”
05015

《老子》09_04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驕’、‘憍’皆‘歊’之借字。《说文》:‘歊,气上出貌。’今通用‘驕’。‘遺’,借为‘贻’,《说文》‘诒’下曰:‘一曰遣也;’盖即‘贻’字义。《说文》无‘贻’,‘赠...
05012

《老子》35_05_校笺_11_陈景元

陈景元云:“若夫道之出口淡然无味,所谓‘信言不美’也。清静无为,则民樂其性,故含哺鼓腹而游乎混茫,则不知其所之矣,岂有和悦之声、甘美之味而审听咀嚼哉!?”
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