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02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是以聲人居无為之事,行□□□□”,“聖(简为圣)”假作“聲(简为
《老子》10_02_校笺_14_王弼
王弼注云:“專,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兒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老子》52_04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葛‘兑’作‘充’。赵‘閉’作‘閇’。”水海按:赵孟頫本则作“閇”。
《老子》55_08_校笺_12_俞樾
俞樾云:“‘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强。’按此下本有‘是故用其光,复归其明’二句,后人因已见于五十二章而删去之耳。《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58_01_校笺_09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道德指归论》云:‘不施不予,閔閔缦缦,万民思輓;墨墨偆偆。’‘閔閔’即是‘悶悶’之异文,‘偆偆’即是‘湻湻’之异文。傅奕本作‘閔閔’,‘偆偆’,即本此也。”
《老子》01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玄之有玄,衆眇之□”,“又”假作“有”(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門(简作门)”字损掩;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甲、乙本释文》和复旦本及高明本皆校“眇”为“妙...
《老子》22_05_校笺_07_王安石
王安石注:“不自是,乃无所不是,故常彰。”
《老子》52_02_校笺_07_罗运贤
罗运贤云:“《思玄赋》注引‘以’作‘又’。”
《老子》48_02_校笺_06_薛蕙
薛蕙云:“為道者贵约,故去健羡,黜聪明,务日有所損。”
《老子》41_07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应作“谷”,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傅奕本、景龙本、顾欢本、虞世南本、御注三本、楼正本、李约本、杜光庭本等皆作“谷”。帛书乙本作“浴”者,“浴”乃“谷”之本字。...
《老子》29_04_校笺_06_魏源
魏源云:“‘故物’,苏辙作‘凡物’。”
《老子》33_01_校笺_06_古棣
古棣云:“应无‘也’字,此乃格律诗,各句加‘也’字就散文化了。··‘也’字于义并无必要,于韵则嫌累赘,是知老子作此诗必不加句尾虚词‘也’字。劳健也认为不应有‘也’字:‘此章纯是韵语...
《老子》20_15_校笺_12_毕沅
毕沅云:“‘淡’,王弼作‘澹’。苏灵芝书作‘忽若晦’。《庄子》‘渊渊乎其若海’,即用此文。”
《老子》20_13_校笺_04_彭耜
彭耜云:“‘純純’,陆、王弼作‘沌沌’,又作‘忳忳’。李‘純純’,如字,质朴无欲之称。纂微作‘沌沌’。”
《老子》12_05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引‘五音令人耳聾’。《淮南子·精神训》曰:‘五聲哗耳,使耳不聰。”
《老子》73_02_校笺_08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此两者’,谓敢与不敢也。‘或利或害’,活身为利,殺身为害。”
《老子》80_05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至治之極民各’六字,‘俗’作‘居’,‘業’作‘俗’。”
《老子》72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故去被取此”,“彼”借作“被”(上古两字皆为歌部,可通假),无“而”字。帛书乙本作“故去罷而取此”,“彼”假作“罷”(上古两字皆为歌部,可假借),《乙本释文》已校...
《老子》41_08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作‘偷’,《说文解字》无‘偷’字。”
《老子》51_06_校笺_08_奚侗
奚侗云:“‘亭之,毒之’,谓安之定之也。《说文》:‘亭,民所安定也。’引申有安定谊。《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注引《仓颉篇》:‘亭,定也。’《广雅·释诂》:‘毒,安也。’他本‘亭’...
《老子》07_01_校笺_03_王昶
王昶云:“邢州作‘天地長久’。”
《老子》09_02_校笺_09_易顺鼎
易顺鼎云:“‘税’字当从河上本作‘鋭’。《说文》:‘税,木杖也。’‘棁’既为木杖,不得云‘揣而税之’。《释文》虽据王本作‘税’,然言‘税’字‘音菟夺反,又徒活反’。考《玉篇·手部》...
《老子》62_05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谓“共之璧”即“拱璧”(许抗生等语);又谓“拱璧”即“珙璧”,大璧也;或谓“拱璧”为“拱抱寶璧”,两手共抱的大璧;或谓“‘共’字当假为‘拱’,‘拱之璧’即拱抱之璧”(高明语...
《老子》7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前句“归”,皆作“印”,《甲、乙本释文》校作“抑”,“抑”为后起字,俗字,古字为“归”(见后文)。严遵本“归”作“案”,谓“高者案之,下者舉之”。河上公本、王弼...
《老子》54_07_校笺_07_古棣
古棣云:“‘其德乃溥’,傅本如此,帛书乙本作‘乃博’,许抗生说:‘溥、博形似而误。’(所据为许书初版本)许说是。乙本所据本当作‘溥’。其他各本皆作‘普’。‘普’、‘溥’通用,但在上...
《老子》61_02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磻溪作‘天下之交牝’。六朝残卷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馆本、卷子成疏‘交’作‘郊’,并重‘天下之郊’一句。”又云:“‘天下之交’四字,涉上文‘故德交歸焉’及‘天下之下...
《老子》53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作“□□非□也”,“非”前损掩“盗竽”二字,“非”后损掩“道”一字。“盗竽”二字,按《老子》文义及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当应重出,故校补此二字;“道”字,据...
《老子》36_0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友弱勝强”,《甲本释文》校注云:“‘友’,写作业,即《说文》‘友’字古文。‘友弱’故言‘鱼不脱於淵’。”按甲本之义“友弱勝强”连下文二句,为一节文段。乙本作“柔弱...
《老子》16_1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之;乙本作“□□天,天乃道”,损掩“王乃”二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本。想尔本、遂州本“王”作“生”,两处“乃”字皆作“能”,謂“生能天,天能道”。景龙本、...
《老子》04_03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宋河上作‘紛’,罗卷作‘忿’。成疏曰:‘忿,嗔怒也;’则成亦作‘忿’。各本及《文选·魏都赋》注、《三国名臣序赞》注引并作‘紛’。弼注曰:‘紛解而不劳;’又五十六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