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8_08_校笺_12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无‘是以聖人’四字,宋河上、臧疏、柰卷、易州‘劌’作‘害’,馆本、磻溪及《韩非子·解老》引作‘穢’。伦谓作‘劌’是。‘穢’借字,‘害’讹字。又疑河上‘割’字作‘害’...
《老子》12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令人行妨’,‘行’下孟反。‘妨’,音芳。”
《老子》20_05_校笺_07_吴雲
吴雲云:“邢州‘荒’作‘莽’。王氏兰泉云:疑即‘荒’字之误。”
《老子》14_09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古本。《淮南子》、扬雄、傅奕同古本。”
《老子》72_02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吕等‘狎’作‘狹’,‘猒’作‘厭’。”
《老子》66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是以天下’,邵‘是’作‘所’。”
《老子》13_06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老子》此处之“梡”,则為“完”之音假,并非“患”之同音假借。这反映的是老子本人曾经受过“完刑”的重要文句,不当校為“患”,详见前文。此处“何謂貴大梡若身”,亦不能倒而言之...
《老子》50_10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释文》作‘錯’,当据改。‘錯’为‘措’之假。《说文》:‘措,置也。’此言善摄生者,既不为虎所遇,故虎亦无所置其爪;又不为兵所加,故兵亦无所容其刃也。”
《老子》60_03_校笺_04_顾广圻
顾广圻云:“傅本及今《德经》皆无上、下两‘也’字。藏本‘傷’下有‘人’字,是也,傅本及今《德经》皆有。”
《老子》49_03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是接上面“聖人”而言的,意谓“聖人”以善心去对待任何人无论善与不善的人)。所以不应有“吾”字(下文两“吾”字亦然)。帛书甲本无“吾”字,正使上下...
《老子》35_08_校笺_02_虞世南
虞世南云:“河、韩本‘足’皆作‘可’。”
《老子》30_01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以道作’,各本作‘以道佐’。”
《老子》05_05_校笺_05_王昶
王昶云:“邢州作‘多聞數窮’。”
《老子》41_13_校笺_02_水海
水海按:帛书作“褒”是,他本皆作“隱(简作隐)”,误也。早年高亨指出:“道隱无名,疑当作‘大道无名’。盖‘大’字转写捝去,后人以意增‘隱’字耳。”可知“隱”为误。然不作“大道无名”...
《老子》54_02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王本‘子孫以祭祀不輟’,帛书甲、乙本并作‘不絶’,与《韩非子·解老》合,今据改正。而《韩非子·喻老》所引,又作‘不輟’,二字义通,盖可并行。”
《老子》32_02_校笺_17_张默生
张默生云:“‘小’字,指道体而言。道体是至精无形的,故可说是‘小’。但此‘小’字,不是普通大小之‘小’,因有时从另一方面看,此‘小’字又可说是‘大’了。下章有云:‘常无欲,可名於小...
《老子》56_09_校笺_06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既遗荡乎親疏,又虚忘于利害,毁誉不关其虑,貴賤莫届乎怀。故苍生荷戴而不辞,群品乐雅而不厌,是以天下人间尊而貴之。”
《老子》31_06_校笺_02_饶宗颐
饶宗颐云:“想尔本‘兵者不祥(之)器’,索洞玄本不删‘之’字。”
《老子》56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不可得而親’,纂徽、司马、苏、曹、陈、程上有‘故’字;‘不可得而踈’,司马上有‘亦’字。”
《老子》42_08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馆本、磻溪作‘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臧疏作‘人之所教,我亦義教之’。又按:‘義’字实‘亦’字音讹,因‘而’一本‘亦’‘義’重出矣。”
《老子》60_01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六朝残卷‘烹’作‘亨’,‘鮮’作‘腥’。··《论衡·自然篇》曰:‘上德之治,若烹小鮮’,《后汉书·循吏传赞》曰:‘治善烹鮮’,俱本此文,亦作‘鮮’。”
《老子》20_13_校笺_10_王昶
王昶云:“‘沌沌兮’,开元无‘兮’字。”
《老子》71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不知知,病矣’,古本。道不可知,人能知乎不知之处者,庶几于道矣。故《庄子》曰:‘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然则不知而妄知为病矣。”
《老子》39_07_校笺_03_蒋锡昌
蒋锡昌云:“刘说是。《庄子·列御寇》:‘先生既来,曾不發药乎?’《释文》:‘發,司马本作廢’;《列子·黄帝篇》引作‘廢’。又《缮性》‘非藏其智而不發也’,《御览·逸民部》引作‘廢’...
《老子》44_04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蒋锡昌说有理,但“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词谊并非完全相同;二者相通,但后者包括的意义更广、更一般,包括人的一切行止,一切皆“知止”,则无危险矣。又《老子》“知足”、“知...
《老子》32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侯王’,梁武作‘王侯’。”
《老子》34_05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于大”。先说作“歸焉”而不作“歸之”。如上所述“焉”是兼词,相当於“於之”。“於”,介词;“之”,代词,代“道”。“萬物歸焉”,就是...
《老子》10_03_校笺_02_水海
水海按:“脩”,上古心纽幽部【sǐeu】;“滌”(“涤”的繁体),定纽觉部【dieuk】,陆德明谓“徒历反”;幽部【eu】和觉部【euk】,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对转,故觉幽通韵。因此“脩”、“滌...
《老子》64_14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復衆人’,御注作‘衆民’。”
《老子》51_06_校笺_07_劳健
劳健云:“《说文》‘畜,田畜也’,又古文‘从田从兹,兹,益也’。‘蓄,积也,从艸,畜声。’二字义本相近。经典通‘畜’字,如《周易》‘小畜大畜’,《释文》并云:‘本又作蓄’,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