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65_05_校笺_10_高亨
高亨云:“‘此’上王本原有‘知’字。按:王本‘知’字涉下文而衍。‘稽’读為‘楷’。《广雅·释诂》:‘楷,法也。’《说文》:‘式,法也。’稽、楷古通用。《庄子·大宗师篇》:‘狐不偕。...
《老子》65_05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稽式”。“稽”,《广韵》谓“同也”。《尚书·尧典》“曰若稽古”,郑注云:“同也。”王弼注:“稽,同也。古今之所同则,不可废。”尚有傅奕、范应元等人皆释“稽...
《老子》65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謂(简作谓)”假借为“胃”,《甲本释文》已校为“謂(简作谓)”,其他文字同此;帛书乙本“謂”亦假为“胃”,“此”作“是”,义通。今从《甲本释文》。严遵本、河上公本...
《老子》65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常知’,苏、五注、达真、叶、清源、黄、程‘常’并作‘能’。”
《老子》65_06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知此稽式,是謂玄德’,傅奕、王弼同古本。‘稽’,古兮反,考也,同也,如《尚书》‘稽古’之‘稽’。此用智、不用智两者,亦是考古之法也。能知此考古之法,是謂玄遠之德也。”...
《老子》65_06_校笺_04_薛蕙
薛蕙云:“‘能知楷式,是謂玄德’,‘楷’,一并作‘稽’;‘能’,一作‘常’。”
《老子》65_06_校笺_05_马其昶
马其昶云:“‘楷式’,承‘古之善為道者’而言,盖以智治國,不以智治國两者,古皆有知之矣,亦各有楷式可以师法。能知与物反而实大顺者之楷式,乃可謂之玄德。”
《老子》65_06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謂傅、王同古本。今弼注曰:‘能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能知’三句,全是经文,疑注有脱讹,然王不作‘常知稽式’(张之象如此)。则可证也。··馆本作‘常知楷式...
《老子》65_06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马叙伦謂“常”、“能”应互换,此说非也。今帛书本“常”、“能”皆作“恒”,何换之有?又:“玄德”,“深玄之大德也”(顾本成疏)。《尚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传云:...
《老子》65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损掩后句“反”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其他文字同此;帛书乙本损掩后句“與(简作与)”字,《乙本释文》已校补,“反矣”作“反也”。今两本合校,得此二句。遂州本无“玄”...
《老子》65_07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深遠,與物反’,各本作‘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老子》65_07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易州、卷子成疏、臧疏无‘矣’字。赵无‘遠矣’二字,依注当有。‘反’,当作‘返’。”
《老子》65_07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文子·自然篇》‘與’上有‘其’字。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玄德深遠,與物反’,是成、荣并无三‘矣’字。”
《老子》65_07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有三个“矣”,义胜。又,“與物反矣”,基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反”作相反讲,释此句為“玄德”和万物的性质相反。河上公注云:“玄德之人,與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與人也...
《老子》65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至大順”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道藏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本、顾欢本、御注三本、敦煌辛本、遂州本、楼正本、强思齐本、陆希声本、李约本、...
《老子》65_08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然後乃至大顺’,司马作‘乃復至於大順’,叶无‘至’字。”
《老子》65_08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乃至’,古本作‘乃复至’。一上有‘然後’。”
《老子》65_08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然後’二字,景龙本、敦煌庚本、敦煌壬本无。‘乃至’下敦煌庚本有‘於’字。”水海按:今河北省易县存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有“然後”二字。朱谦之、高明等人校释景龙碑...
《老子》65_08_校笺_05_朱谦之
朱谦之云:“东条一堂云:按一本无‘然後’二字。孙鑛《考正》亦云:‘今本无然後二字’。今按:稽康《养生论》注:‘《老子》曰:與物反矣,乃至大顺;’亦无‘然後’二字。”
《老子》65_08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卷子成疏作‘然後乃至大顺’。……吴‘乃’作‘酒’。张嗣成作‘然後乃至於大順’,白作‘然後乃知大順’。……伦谓‘至’字盖注家释‘復’字者,当删。”
《老子》65_08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当作“乃至大顺”。“乃”,承上文言,相当於今语“於是”(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故“乃”前不当有“然後”。又,“至”前不当有“復”。此句是承上文续言。上文已有“反”字,...
《老子》66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江”字,《甲本释文》已校补;“海”后有一“之”字;“谷”,假为“浴”(二字上古皆为屋部)。后句无“也”字,“其”作“亓”。帛书乙本前句“谷”亦假为“浴”...
《老子》66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善下’,‘下’,遐嫁反。”
《老子》66_01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善下之’,五注、达真、黄、程、邵‘下’并有‘也’字。”
《老子》66_01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以其善下之’,古本‘下’有‘也’字。”
《老子》66_01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也’字。”
《老子》66_01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按:“傅、赵本‘之’下有‘也’字,《御览·地部、皇王部》引同。唯《地部》引无‘之’字,高翻本同。柰卷本作‘以其善下之故’。”
《老子》66_01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作“百谷”是。马叙伦谓“百谷”为“川谷”之讹,非也。《说文》云:“谷,泉出通川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玉篇》云:“谷,古木切,水注谿也。”又,《公羊传·僖公三年》“无障谷...
《老子》66_01_校笺_1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尔雅》云‘水注谿曰谷’。江海所以能為众水所归者,以其善下之而居不争之地也,譬天下之归王者以其谦下而不争也。”
《老子》66_01_校笺_06_罗运贤
罗运贤云:“《初学记·江部》引作‘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无不受之,苟有所逆,众流不至者多矣’。《御览》六○引作‘以其善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