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2_02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既知其母’,敦、遂本‘知’作‘得”,景福、广明、柰卷、室町同此石。‘又知其子’,室町‘又’下有‘以’字,敦、遂本作‘以知’,柰卷作‘復知’。”
《老子》33_06_校笺_10_宋常星
宋常星云:“强行者,乾乾不息,臂如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须臾不肯间断,便是强行有志之人也。”
《老子》12_01_校笺_09_想尔
想尔注云:“目光散,故盲。”
《老子》35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本损掩“視之”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二语。今从乙本。想尔本、景龙本、敦煌丁本、遂州本、(唐)李荣本、成玄英本皆无“之”字,无“也”字,作“視不足見”。唐玄...
《老子》13_03_校笺_11_王昶
王昶云:“至元作‘寵為下’。”
《老子》14_08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王弼本或无‘兮’字。”
《老子》63_03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圖’,易州、卷子成疏作‘啚’。范及臧本《韩非子·喻老》引二句皆有‘乎’字,各本无,无者是也。古‘於’、‘乎’通用。此由一本作‘乎’,一本作‘於’,读者以‘於’字校注‘...
《老子》20_10_校笺_06_薛蕙
薛蕙云:“‘乘乘兮若无所歸’,‘乘乘’一作‘儽儽’。‘乘乘’,不住著於物之意。‘无所歸’者,性本无所歸也。”
《老子》66_07_校笺_05_高明
高明云:“(傅奕本)作‘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严遵本前无‘其’字,而后无‘能’字,作‘非以争,故天下莫與之争’。”水海按:查道藏严遵本、怡兰堂刊严遵本后一句皆作“故天...
《老子》21_08_校笺_09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以顺衆父’,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以閲衆甫’,遂州本作‘以閲終甫’。《释文·释言语》:‘順,循也,循其理也。’《易经·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
《老子》38_08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孔颖达《礼记正义》引无‘夫’字,云:‘禮者,忠信之薄,道德之華,争愚之始。’《后汉书·酷吏传》注引无‘夫’字,‘首’作‘始’。日本柰良圣语臧抄本残卷及《后汉书·朱穆传》...
《老子》41_07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应作“谷”,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傅奕本、景龙本、顾欢本、虞世南本、御注三本、楼正本、李约本、杜光庭本等皆作“谷”。帛书乙本作“浴”者,“浴”乃“谷”之本字。...
《老子》79_04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后汉书·郎觊传》'觊上便宜七事'引《周易》曰:'天道无親,常舆善人。'伦按:'與'读與助之與。'
《老子》49_05_校笺_01_校堪
此两句,帛书甲本全部损掩;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两“信者”后有“吾”字,作“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严可均云:“御注脱第一‘信’字。”
《老子》08_06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苏、吕无‘矣’字。”
《老子》10_05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河上公并苏注皆作‘為雌’,一本或作‘无雌’,恐非经义;盖当经中有‘知其雄,守其雌’也,理亦当作‘為雌’。”
《老子》13_04_校笺_03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得失若驚,此寵之所以為辱也。”
《老子》14_03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陆、纯、吴、雱、志‘搏’作‘搏”。《说文》:‘搏,索持也;从手,尃声。’段注:‘索持謂摸索而持之。’道绝色相,无状无物,即欲摸索而持之,亦不可得;故曰:‘搏之不得名曰微...
《老子》59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损掩前句,后句同此;帛书乙本作“莫知亓□□□有國”,前句损一“極”字,后句损“可以”二字;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龙兴观本“莫”作“能”,谓“能知其極...
《老子》63_01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三章:‘為无為,则无不治’,即此‘為无為’之义。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即此‘事无事’之义。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即此‘味无味’之义。三句词异谊...
《老子》68_04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古之極’,古本下有‘也’字。”
《老子》73_03_校笺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列子·力命篇》:‘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语出于此章。” 又,河上公注云:“‘天之所惡’,惡有为也。‘孰知其故’,誰能知天意之...
《老子》74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夫代大匠斵’,叶无‘夫’字,司马下有‘者’字。‘希有不傷其手矣’,司马作‘希不自傷其手矣’,五注无‘矣’字。”
《老子》75_03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开元‘民’作‘人’。吕、葛、林、苏无‘上’字,不重‘生’字,赵但不重‘生’字。”
《老子》76_04_校笺_02_黄茂材
黄茂材云:“《列子》载老聃之言曰:‘兵强則灭,木强則折。’《列子》之书,大抵祖述《老子》之意,且其世相去不远。‘木强則折’,其文为顺。今作‘共’,又读如‘拱’,其说不通,当以《列子...
《老子》77_01_校笺_11_高亨
高亨云:“按:《说文》:‘張,施弓弦也。’盖施弦於弓时,弦之位高,則抑之;弦之位下,則舉之;弦之长有餘,則損之;弦之长不足,則補之。天道正如是耳。”
《老子》28_02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不離’,‘離’力智反。”
《老子》79_02_校笺_09_高亨
高亨云:'按:《说文》:'契,大约也。券,契也。'古者契券以右為尊。《礼记·曲礼》:'献粟者執右契。'郑注:'契,券要也,右為尊。'《商君书·定分篇》:'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
《老子》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
杨兴顺云:“在古代圣人中,老子首先把‘道’当作哲学上的范畴而给以各方面的论证。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在老子哲学中,‘道’意味着普遍存在的、视之不见的、与物质...
《老子》43_05_校笺_05_张舜徽
张舜徽云:“王弼本作‘天下希及之’。帛书甲本作‘天下希能及之矣’,语意完足,今据补正。乙本句末亦有‘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