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67_13_校笺_14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均作‘以戰則勝’,彼此用字虽不同,而意义无别。‘戰’与‘陳’、‘陣’,‘勝’与‘正’,古读音相同,义亦相近,可互为假用。‘以陳則正’即‘以戰則勝’,甲、乙本用...
《老子》22_03_校笺_03_蒋锡昌
蒋锡昌云:“苏辙本‘惑’下有‘矣’字。按:四十四章:‘名與身孰亲?身與货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是‘少’即‘知足’、‘知止’之...
《老子》68_02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陶说是也。《经义述闻》引《汉书·高帝纪》‘吾知與之矣’,‘與’犹敵也。又《史记·燕召公世家》云:‘庞煖易與耳;’《白起列传》曰:‘廉颇易與;’《淮阴侯列传》曰:‘吾生平...
《老子》22_06_校笺_05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不自見乃无所不見,故常明。”
《老子》69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行无行’,下‘行’,户刚反。‘攘’,苦羊反。”
《老子》22_10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豈虚言哉’,古本‘言’下有‘也’字。”
《老子》69_06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古本作‘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水海按:焦竑本、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抗”前皆有“故”字。
《老子》23_01_校笺_10_顾欢
顾欢云:“希,少也。人能爱气少言,則行合自然。”
《老子》70_03_校笺_08_王弼
王弼注云:“宗,万物之主也;君,万事之主也。”
《老子》23_02_校笺_20_魏源
魏源云:“希言而玄同,自然者也。風之飘,雨之驟,立之企,行之跨,食之馀,形之赘,皆非自然者也。盖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如时雨之应会而至,不疾不徐。若非自然,而强谈诡辩以惊世,以犹飄...
《老子》70_06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罗卷同此。各本及《后汉书·赵壹传》注引、《文选·七命》注引无‘而’字。”又云:“‘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褐’原作‘禍’,讹。”
《老子》38_06_校笺_08_高亨
高亨云:“古人攘臂,援其袂而缠以绳,故其本字作纕从系。《说文》:‘絭纕,臂绳也’,是其证。或上卷其袂而不缠绳,《广韵》‘揎袂出臂曰攘’是也。《孟子·尽心篇》:‘冯妇攘臂下车。’《庄...
《老子》23_05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今譣帛书甲、乙本,进而证明俞氏所说通行本下“道者”二字衍文,诚是也。帛书甲、乙本句首有“故”字,高亨谓為“衍文,后人所益”,不确也。帛书本“而”字,各本均作“於”,“而”训...
《老子》71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各本经文互异,省繁不一,今从帛书乙本。此“是以聖人之不病也”,是一承上启下之句。上文言“不知知,病矣”,这指的是一般世俗之人“不知而自以为知”,则为一种毛病(缺点)。此“是...
《老子》38_02_校笺_05_徐大椿
徐大椿云:“上德,德之最上者也,不德以与德合体而相忘于德者也,如此则德常在我而终身不离矣。不失德,言保守其德,惟恐失之,则身与德为二,而德终不在我也。”
《老子》23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同於□者,道亦失之”,“於”后损掩“失”字;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顾欢本作“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傅奕本作“於失者,失亦得之”。道藏河上公本、...
《老子》72_03_校笺_06_高亨
高亨云:“‘夫唯不厭,是以不厭’,上‘厭’字即上文‘无厭其所生’之‘厭’,下‘厭’字乃六十六章‘天下樂推而不厭’之‘厭’。言夫唯君不厭迫其民,是以民不厭恶其君也。”
《老子》38_08_校笺_09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徒曰外彰文饰,未是情发于中,既非信实之厚,适足忠诚之薄,不惩淫勃之源,更资昏亂之首。”
《老子》25_02_校笺_08_易顺鼎
易顺鼎云:“《释文》出‘寞’字,又引河上云‘寥空无形’,是王本作‘寞’。”
《老子》73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此’字上有‘常知’二字,寇、赵、易州、磻溪、柰卷但有‘知’字,盖涉六十五章而衍。”
《老子》38_11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成疏:‘居其實不居其華’;又荣注:‘居其實不居其華’。是成、荣两本‘處’并作‘居’。”
《老子》25_05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今验之帛书,王弼实近古本。惟后人每依《韩非子·解老》及《牟子·理惑论》所引,都有‘强字之曰道’句,且《庄子·则阳篇》郭注亦曰:‘而强字之曰道;’遂谓以理而推,‘大’...
《老子》73_05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恢恢’,陆:苦回切。”
《老子》39_04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白、柰卷及孙盛《老子疑问反讯》、《晋书·裴楷传》(《金楼子·捷对篇》引楷语作‘侯王’)、《书抄》一四九、《文选·曲水诗序》注引并作‘王侯’。成疏曰:‘帝王公侯。’是...
《老子》25_08_校笺_06_吴承志
吴承志云:“据《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许氏所据古本‘王’作‘人’。证以下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作‘人’是矣。‘人’古文作‘三’,是以读者或误...
《老子》74_02_校笺_11_王弼
王弼注云:“诡异乱群,谓之奇也。”
《老子》39_07_校笺_05_高亨
高亨云:“刘说是也。發、廢,古通用。《墨子·非命中篇》:‘發而為刑政。’上篇發作廢。·..·《列子·仲尼篇》:‘發无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为。’《释文》:‘發一本作廢。’《史记·平原君...
《老子》25_10_校笺_09_王安石
王安石云:“‘人法地’,‘王亦大’是也。‘地法天’,‘地大’是也。‘天法道’,‘天大’是也。‘道法自然’,‘道大’是也。盖自然者,犹免乎有因有缘矣。非因非缘,亦非自然。然道之自然,...
《老子》74_05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道藏王本作‘夫司殺者,是大匠斲’,文义不完,疑有误脱。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夫代司殺者,是代大匠斲’,是成、荣并无下‘殺’字及‘謂’字。”水海按:熊刻王弼本同道藏王...
《老子》39_10_校笺_10_易顺鼎
易顺鼎云:“当作‘侯王无以貞,將恐蹶’。‘貞’,误為‘貴’。后人见下文‘貴以贱為本,高以下為基’二句,以为承上文而言,妄于‘貴’下又加‘高’字,遂致踵讹袭谬,而义理不可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