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死而不亡者壽’,他书引此‘亡’字或作‘妄’,皆非原意。帛书甲、乙本作‘忘’,是也。今据改。”
《老子》35_04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数句,帛书甲、乙本最为完足,今据写正。甲、乙本并作‘出言’,乃原文也。他本作‘出口’者,乃由‘言’字缺烂而为‘口’耳。惟帛书‘道之出言也’句,上有‘故’字,下有‘曰’...
《老子》48_01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有‘者’字是也。帛书乙本作‘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文义尤胜。”
《老子》64_05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二句言善為君者,慎於事先,故无敗失。若变至而图之,则多敗;已危而持之,则多失。‘為之於未有’,乃就上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而言;‘治之於未亂’,乃就上文‘其脆易泮...
《老子》63_07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末句王弼本作‘故終无難矣’,他本无‘矣’字,惟帛乙甲本作‘故終於无難’,文义为长,今据改正。此二语重申善為君者,遇事慎之重之,而不视之太易,故終致无難事也。”
《老子》16_07_校笺_0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復命,常也;知常,明也。’各本均作‘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今据帛书甲、乙本写正。此言安静可以復还性命,乃物理之常;知此常理而能守之,然后謂之明也。”
《老子》01_02_校笺_02_张舜徽
张舜徽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甲本作‘恒’,乃原文。后因避汉文帝讳改‘恒’为‘常’。然自《韩非子·解老》,《淮南子·氾论训》、《道应训》、《本经训》,...
《老子》24_01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乙本‘企’作‘炊’,盖由‘企’或作‘跂’,又以形近而讹‘跂’为‘炊’耳。此处按文例,自当二句对举。今本有‘跨者不行’,是也。帛书甲、乙本独缺,盖由传写时误脱。”
《老子》24_02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帛书甲、乙本与今本叙次互到,且误‘是’为‘視’,传写者乱之也。观下文‘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数句叙次,与此相同,...
《老子》64_02_校笺_03_张舜徽
张舜徽云:“按:帛书甲本作‘其安也,易持也’。以此例之,下数句必皆有‘也’字,语法相同。”
《老子》23_04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君道主於柔缓,而力戒暴疾。既举飄風暴雨為例,又重申天道且不能以暴疾持久,人道更可知矣。”
《老子》46_06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老子》,凡‘常’字,多作‘恒’,以其传写时代甚早,故不避汉文帝讳,仍原文用‘恒’字。此后各本,凡用‘恒’字处,皆改作‘常’矣。亦犹用‘邦’字处为避高祖讳,皆改作‘...
《老子》51_02_校笺_03_张舜徽
张舜徽云:“‘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按:王本作‘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末两句语意难明,今据帛书甲、乙本写正。”
《老子》31_11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偏將軍居左’上,从帛书甲、乙本加‘是以’二字。各本作‘言以喪禮處之’,从帛书改‘處’為‘居’,承上句‘居左’、‘居右’而為言也。句末又据增‘也’字,以明语气之稍顿。”
《老子》32_01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道常无名,樸。’马其昶曰:‘樸,一字为句,下文所谓无名之樸也。’”
《老子》17_05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貴言’,所謂‘聖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貴,重也。謂人君之言,猶豫迟疑,不肯轻易出口,恐致下之不信己也。河上本作‘猶’,与帛书乙本合,今从之。王弼本作‘悠’,则...
《老子》31_07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按:‘銛襲’,各本作‘恬淡’,或作‘恬澹’,盖传写者初以形近误‘銛’為‘恬’,后又改下一字為‘淡’或‘澹’耳。銛,锐利也;襲,攻敌也。谓用兵以锐利襲敌為上,然有道之主,...
《老子》03_01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善為君者当去好去恶,掩情匿端,不使臣下有缘以侵其主也。此处所言之‘民’,指臣下言。尚賢,谓人主矜重己之才智以与臣下竞短长也。《韩非子·二柄》云:‘人主好賢,则群臣饰...
《老子》64_15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均作‘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以’字帛书甲、乙本并作‘能’,‘不’字并作‘弗’,今从写正。篆书‘以’字作,‘能’字作,《老子》原文盖本作,传写者缺脱而为耳。”
《老子》40_01_校笺_02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无‘也’字,今依帛书甲、乙本补。有‘也’字,语意圆足,自胜今本矣。”
《老子》72_04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本有两‘也’字、二‘而’字,文义益显。”
《老子》29_08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為人君者,当深藏若虚,容貌若愚。虽有过人之才智,亦必黜之抑之,不以自矜自用。广取群下之才智以為己用,而臻无為而无不為之治。去甚、去奢、去泰,即去健羡、绌聪明之谓也。...
《老子》15_06_校笺_12_张舜徽
张舜徽云:“‘儼兮其若客’,王本‘客’误作‘容’,帛书甲、乙本均作‘客’,與河上本合,不误也。‘客’字与下文‘釋’、‘樸’、‘谷’、‘濁’等字為韵,尤可证已。”
《老子》61_01_校笺_05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今据帛书甲本写正。”
《老子》15_11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句各本不同,皆有‘孰能’二字居句首,王弼本作‘孰能濁以静之徐清’,语尤晦解。帛书甲、乙本均无‘孰能’二字,文句整齐,今从写正。”
《老子》54_03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五句‘修之’下,河上、王弼本皆有‘於’字,帛书乙本无‘於’字,与《韩非子·解老》合,盖原文如此。”
《老子》55_06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嗄’,即今之‘啞’字。···《老子》此语,谓婴儿終日啼號而声不嘶啞者,由于无所用心,可止则止,未尝寓喜怒于其间而和气不散也。”
《老子》49_01_校笺_0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聖人无常心’。帛书乙本作‘聖人恒无心’,文义为长。后出诸本既改‘恒’為‘常’,又误倒其字矣。今据乙本改正。”
《老子》80_03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两‘有’字句,各本均增‘雖’字。”
《老子》39_10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段文字,前数句天、地、神、谷平列,语例字数均同,至此句语法一变,亦犹上文‘天得一以清’数句语例字数均同,至末句‘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语法一变,正相同也。盖连举数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