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共104篇

《老子》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本亦有‘故’字,盖原文如此,今据补。此文自‘名與身孰親’至‘多藏必厚亡’,皆就庸常事物举例说明多欲之为害,而归结为知足知止之有益。其意乃谓人君者,宜恬静寡欲,无竞...
04712

《老子》54_02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王本‘子孫以祭祀不輟’,帛书甲、乙本并作‘不絶’,与《韩非子·解老》合,今据改正。而《韩非子·喻老》所引,又作‘不輟’,二字义通,盖可并行。”
0538

《老子》12_06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老子》所言‘為腹不為目’,乃就君道而發。君道无為,主于任人而不任智。使天下之人,皆為己用,即所谓以物养己也。如自贤己智,代行臣职,则以物役己矣。腹与目,特取譬而為言耳...
05312

《老子》72_02_校笺_12_张舜徽

张舜徽云:“王弼本作‘无狎’,河上、景龙、敦煌本均作‘狹’。作‘狹’是也。”
0536

《老子》49_01_校笺_0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聖人无常心’。帛书乙本作‘聖人恒无心’,文义为长。后出诸本既改‘恒’為‘常’,又误倒其字矣。今据乙本改正。”
0326

《老子》77_09_校笺_13_张舜徽

张舜徽云:“末句‘若此其不欲見賢也’,河上、王弼本作‘其不欲見賢’;景龙碑本作‘斯不見賢’;辞义不显,今据帛书乙本补正。不欲見賢,河上公谓‘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荣,畏天損有餘...
05113

《老子》03_01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善為君者当去好去恶,掩情匿端,不使臣下有缘以侵其主也。此处所言之‘民’,指臣下言。尚賢,谓人主矜重己之才智以与臣下竞短长也。《韩非子·二柄》云:‘人主好賢,则群臣饰...
0277

《老子》36_03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韩非子·喻老》引此无‘廢之’两句,帛书甲、乙本作‘將欲去之,必古與之’,与今本异。要之此数句,乃阐明促使事物转化之理,虽文句稍有不同,而寓意则无二致,不必改也。”
08311

《老子》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死而不亡者壽’,他书引此‘亡’字或作‘妄’,皆非原意。帛书甲、乙本作‘忘’,是也。今据改。”
01005

《老子》30_03_校笺_12_张舜徽

张舜徽云:“‘善者果而已矣’,按:王弼本作‘善有果而已’。河上本‘有’作‘者’,语意均不圆畅,显有脱夺,今据帛书甲、乙本写正。”
07912

《老子》30_08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乙本均作‘物壯而老’,‘而’字盖沿上文数句‘而’字致讹,非原文也。‘物壯則老’,有惊惜意,叹盛极必衰也;若云‘物壯而老’,乃万物自然之理,无足异者。此数语结尾,...
0469

《老子》54_08_校笺_04_张舜徽

张舜徽云:“二‘邦’字,王本作‘國’,由汉人避讳所改。傅本作‘邦’,与《韩非子·解老》所引同,今据改。”
010213

《老子》29_08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為人君者,当深藏若虚,容貌若愚。虽有过人之才智,亦必黜之抑之,不以自矜自用。广取群下之才智以為己用,而臻无為而无不為之治。去甚、去奢、去泰,即去健羡、绌聪明之谓也。...
03610

《老子》40_01_校笺_02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无‘也’字,今依帛书甲、乙本补。有‘也’字,语意圆足,自胜今本矣。”
02514

《老子》68_04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帛书甲、乙本无‘之力’二字,但作‘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详审文义,甲、乙本与通行本均重出‘是謂’二字,今径删去,写定為...
02811

《老子》15_06_校笺_12_张舜徽

张舜徽云:“‘儼兮其若客’,王本‘客’误作‘容’,帛书甲、乙本均作‘客’,與河上本合,不误也。‘客’字与下文‘釋’、‘樸’、‘谷’、‘濁’等字為韵,尤可证已。”
0355

《老子》72_04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本有两‘也’字、二‘而’字,文义益显。”
03612

《老子》36_07_校笺_19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以‘魚’喻君,以‘淵’喻道。意謂魚离於水则死,君离於道则败。因近取譬,以言为人君者,不可须臾與道相失也。”
0539

《老子》50_03_校笺_0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乙本‘而民生生’四字可辨,知原文句首原有‘而’字。本作‘民’,唐人避讳而改作‘人’耳。”
04813

《老子》16_07_校笺_0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復命,常也;知常,明也。’各本均作‘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今据帛书甲、乙本写正。此言安静可以復还性命,乃物理之常;知此常理而能守之,然后謂之明也。”
0895

《老子》17_05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貴言’,所謂‘聖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貴,重也。謂人君之言,猶豫迟疑,不肯轻易出口,恐致下之不信己也。河上本作‘猶’,与帛书乙本合,今从之。王弼本作‘悠’,则...
07911

《老子》24_02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帛书甲、乙本与今本叙次互到,且误‘是’为‘視’,传写者乱之也。观下文‘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数句叙次,与此相同,...
0768

《老子》54_03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五句‘修之’下,河上、王弼本皆有‘於’字,帛书乙本无‘於’字,与《韩非子·解老》合,盖原文如此。”
0479

《老子》22_09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人君去健羡,绌聪明,清虚自守,卑弱自持,而自处于不争之地,是以天下之人,皆莫能與之争也。”
06014

《老子》49_11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孩’,高读為‘閡’,是已。惟谓為闭百姓之耳目,则非。此谓人君自闭其耳目也。《韩非子·定法》云:‘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吕氏春秋·任数...
0299

《老子》31_06_校笺_03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不祥之器’在上,‘非君子之器’在下,均无‘故’及两‘也’字,今据帛书甲、乙本写正。”按:今通行本多作“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0519

《老子》81_06_校笺_05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乙本句首有‘故’字,今据补。”
03812

《老子》45_07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人君清虚恬静,则可勝外物之纷扰,故曰:‘清静可以為天下正。’正者君也,长也。帛书甲本‘清静’下有‘可以’二字,语意较足,今据补正。河上、王弼本作‘清静為天下正’,脱二字...
0267

《老子》49_02_校笺_05_张舜徽

张舜徽云:“《老子》所言‘百姓’,谓群臣也。《尚书·尧典》:‘平章百姓。’郑注云:‘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礼记·郊特牲》:‘大庙之命,戒百姓也。’郑注云:‘百姓,王之亲也。’可...
03910

《老子》39_10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段文字,前数句天、地、神、谷平列,语例字数均同,至此句语法一变,亦犹上文‘天得一以清’数句语例字数均同,至末句‘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语法一变,正相同也。盖连举数语,意...
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