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9_02_校笺_05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前章云‘大道廢,有仁義’,此云‘絶仁棄義,民復孝慈’者,明大道之世,所谓玄同,民无私亲,悉皆慈孝,故理至则迹灭,事当而名去。今六纪廢絶则孝慈名彰,若絶兼爱之仁,棄裁非...
《老子》80_05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至治之極”四字,傅、范本并有,帛书本等本皆无。此四字,盖注家注语,窜入经文者。《庄子·肤箧篇》谓“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鷄狗之音相聞,民...
《老子》81_07_校笺_03_罗振玉
《老子》67_10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六朝残卷‘捨其慈且勇’句,‘捨’字同此;‘捨其儉且廣’句,‘捨’作‘舍’。馆本作‘赦’,无‘其’字。” 又,河上公注云:“舍其儉约,但为奢泰。”
《老子》68_02_校笺_04_严可均
《老子》39_03_校笺_02_马叙伦
《老子》24_01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皆作“炊者不立”,而不是今通行本的“跂者不立”或“企者不立”;并皆无今通行本之下句“跨者不行”,或某些传本之上句“喘者不久”。不大可能是帛书甲、乙本都抄写错了。...
《老子》24_音韵_04_徐梵澄
《老子》76_05_校笺_13_吴澄
吴澄注云:“上文言兵强者,为人所勝,是處下也,不能如勝人者之處上。木强者,近根之干,是處下也,不得如小枝之處上。推此物理,则知人之德行,凡堅强者,矜己凌人,必蹶其贵高,而反處人下矣...
《老子》25_08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范氏等人之说误也,盖皆因下文“人法地”而致误。今譣之帛书甲、乙本,均作“王亦大”,与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本同,范氏、陈柱、陈鼓应(见《老子注释》)、古棣(见《老子校诂》)等所...
《老子》26_04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如之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按:范同此。馆本、易州无‘之’字,无‘而’字;彭、潘无‘之’字。各本及《治要》引并作‘奈何’;《治要》引‘輕’下有‘於’字。《韩非子·...
《老子》26_述评
《老子》47_03_校笺_14_王弼
《老子》27_04_校笺_09_纪昀
《老子》49_10_校笺_06_朱谦之
《老子》03_05_校笺_07_吴澄
吴澄注云:“四‘其’字,皆指民而言。‘虚其心’,使民不知利之可贵,而无盗心也。‘实其腹’,谓民虽不贪于利,然聖人阴使之足食而充实,未尝不资夫貨也。‘弱其志’,谓使民不知名之可尚,而...
《老子》29_02_校笺_05_毕沅
《老子》29_07_校笺_04_彭耜
《老子》06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按:易州无二‘之’字和‘是謂’二字。各本无‘地’下‘之’字。磻溪作‘是謂天地根’。唐写同此。” 又,薛蕙云:“《老子》书大抵用韵,故其遣词多...
《老子》55_08_校笺_08_奚侗
奚侗云:“‘祥’当训眚。《周易》:‘复有災眚;’子夏《传》:‘妖祥曰眚;’是‘祥’有眚谊。災眚连语,眚亦災也。《庄子·德充符篇》:‘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盖以生不可益,益之则反乎自然...
《老子》32_09_校笺_06_严可均
《老子》37_03_校笺_02_彭耜
《老子》22_03_校笺_03_蒋锡昌
蒋锡昌云:“苏辙本‘惑’下有‘矣’字。按:四十四章:‘名與身孰亲?身與货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是‘少’即‘知足’、‘知止’之...
《老子》73_05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易州、磎溪、馆本、六朝残卷、宋河上、潘‘疏’作‘疎’。易州及《后汉书·杜林传》注引‘失’作‘漏’,各本及《文选·华林园诗》注、《临终诗》注引同此(‘失’)。罗卷第五卷止...
《老子》40_01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张说是。关于“反”,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为“相反”,含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意思,即王弼所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第二层意思为“返”,赵至坚本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