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30_05_校笺_12_任法融
《老子》54_03_校笺_09_罗振玉
《老子》31_10_校笺_09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左阳而生則吉,故吉事尚左。右阴而殺則凶,故凶事尚右。《礼记·檀弓》曰:‘夫子与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尚右。夫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复尚左。’...
《老子》09_音韵_04_徐梵澄
《老子》57_09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当有“而”字。有“而”义顺,并且强调了“我无為”与“民自化”、“我好静”与“民自正”的因果关系。“而”即“则”、“就”之义。《庄子》引文有“而”字,帛书本有“而”字,证明《...
《老子》13_06_校笺_02_焦竑
《老子》35_04_校笺_11_马叙伦
《老子》36_03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將欲去之,必固舉之’,按:帛书‘舉之’,字作‘與之’,‘與’、‘舉’古通用。‘舉’與‘去’正为对。后人以下‘予之’,一作‘與之’,因‘與’字叠见,遂臆改上‘與’作‘興...
《老子》61_08_校笺_04_焦竑
《老子》37_05_校笺_12_徐梵澄
徐梵澄云:“守道,则萬物將同此自然之化。其有不顺不同此自然之化者,必作。作者,变也。变者则以此道鎮之,则静,静则自然而正。鎮静,难言也。夫將不辱,不失也。自来以鎮静而免大祸,挽大难...
《老子》15_09_校笺_03_范应元
《老子》15_11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古无‘熟’字。‘熟’《说文》作‘孰,食饪也。’《礼记·礼运》‘然后饭腥而苴孰’,《汉书·严安传》‘五谷蕃孰’,孰、熟可通用。加火乃后起字。《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者孰...
《老子》15_13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葆”,通“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葆,假借為保。”此二字上古皆为帮纽幽部,為同音假借。当从河上公本、想尔本、王弼本作“保”。“保”,有守、持之义。玄应《一切经音义》...
《老子》16_11_校笺_13_苏辙
《老子》17_05_校笺_05_范应元
《老子》72_02_校笺_06_张煦
《老子》22_01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甲本作“金”,当為“全”之形讹。“曲則全”,“曲”,《说文》:“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之谊。“全”,《说文》:“完也。篆文全从玉,纯玉曰全。”“曲則全”即“委曲求全”之义。...
《老子》42_06_校笺_05_焦竑
《老子》44_02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老子》设此三问,以明事物正反两面相互转化之理。身为最親,而尚名好高者至蹈死不顾,是疏其身矣。身为最重,而贪貨逐利者至殉财无悔,是轻其身矣。或得之而取貨,或失之而蒙福,...
《老子》25_07_校笺_07_马叙伦
《老子》47_附论_02_水海
《老子》49_08_校笺_16_古棣
古棣云:“帛书甲本作‘’,乙本作‘欱’,‘欱’、‘’当是‘翕’的古异体字。河上公古本(即王羲之本)作‘惵惵’,伪河上注传本有的作‘怵怵’,有的作‘淡淡’(见陆德明《释文》)。”水海...
《老子》31_音韵_05_本章韵读
《老子》55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未知牝□□□□□□,精□至也”,前句损掩“牡之會而朘怒”六字;后句损掩“之”一字;乙本同此二句。今从乙本。龙兴观本“牝”作“玄”,“會”作“合”,“朘怒”作“峻...
《老子》10_03_校笺_02_水海
水海按:“脩”,上古心纽幽部【sǐeu】;“滌”(“涤”的繁体),定纽觉部【dieuk】,陆德明谓“徒历反”;幽部【eu】和觉部【euk】,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对转,故觉幽通韵。因此“脩”、“滌...
《老子》10_06_校笺_05_张煦
《老子》56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
《老子》57_10_校笺_09_王弼
《老子》62_01_校笺_02_陆德明
《老子》64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全损,《甲、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乙本释文》本。敦煌庚本无两“也”字,作“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傅奕本、范应元本“於”作“乎”,无两“也”字,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