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116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79_03_校笺_04_焦竑

<p>《老子》79_03_校笺_04_焦竑</p>-齐物书舍
焦竑云:''故有德司契',一无'故'。'徹',法也。'
04214

《老子》27_08_校笺_15_宋常星

<p>《老子》27_08_校笺_15_宋常星</p>-齐物书舍
宋常星云:“善人者,备兹五善之人也。”
04214

《老子》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

<p>《老子》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人能虚静,则可以知人,可以自知。知人以智言,非私智也,猶止水之燭物也。”
0426

《老子》35_06_校笺_04_奚侗

<p>《老子》35_06_校笺_04_奚侗</p>-齐物书舍
奚侗云:“‘足’,当依河上公注训‘得’。《礼记·礼器》:‘百官皆足;’郑注亦训‘足’为‘得’。···下‘用之不足既’之‘足’,各本作‘可’,与上二句不一律,盖浅人不知‘足’可训‘得...
0428

《老子》44_03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44_03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两句,帛书甲本只残留第一句句首的“甚”字、第二句句末的“亡”字,余皆损掩;帛书乙本全部损掩;今据河上公本校补。李约本“甚愛”前有“故”字,作“故甚愛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严遵本、...
0428

《老子》78_06_校笺_09_水海

<p>《老子》78_06_校笺_09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訽',则同'詬'。《说文·言部》:'訽,詬或从句。'《玉篇·言部》:'詢,同詬。'《左传·昭公二十年》:'子死亡有命,余不忍其訽。'杜预注:'訽,耻也。'陆德明《释文》...
0426

《老子》55_08_校笺_16_许抗生

<p>《老子》55_08_校笺_16_许抗生</p>-齐物书舍
许抗生云:“老子主张‘无为’顺自然,而心使氣则有所作为,违背了‘无为’的自然原则,所以说这样做就会使原来柔和的东西,变成僵硬的东西。这里的‘氣’,指组成形体的‘氣’。老子说:‘万物...
04213

《老子》13_音韵_03_水海

<p>《老子》13_音韵_03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龍辱若驚,貴大梡若身。何謂龍辱若驚?龍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龍辱若驚。”驚【kǐen】,耕部;身【cǐen】,真部。因耕部【en】和真部【en】,主要元音相同(不属于对...
04213

《老子》64_03_校笺_09_马叙伦

<p>《老子》64_03_校笺_09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范‘脆’作‘脃’,卷子成疏作‘脆’。彭、赵写‘判’作‘泮’。”
04215

《老子》16_12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16_12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之;乙本作“□□天,天乃道”,损掩“王乃”二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本。想尔本、遂州本“王”作“生”,两处“乃”字皆作“能”,謂“生能天,天能道”。景龙本、...
0425

《老子》67_13_校笺_02_陆德明

<p>《老子》67_13_校笺_02_陆德明</p>-齐物书舍
陆德明云:“‘以陳’,陳,直忍反。”
0429

《老子》22_01_校笺_16_唐玄宗

<p>《老子》22_01_校笺_16_唐玄宗</p>-齐物书舍
唐玄宗疏云:“曲者,委曲从顺者也。言人能委曲从顺,不與物忤,則可以全身,故云‘曲則全’。枉者,受屈于物。直者,可以正曲也。《春秋》曰:‘正曲為直;’言人虽不與物忤,若物来枉己,己能...
04215

《老子》22_10_校笺_10_唐玄宗

<p>《老子》22_10_校笺_10_唐玄宗</p>-齐物书舍
唐玄宗疏云:“此引古以结‘曲全’也。言自古有此‘曲全’之言,豈虚有此言而无实者哉?”
0427

《老子》01_05_校笺_05_俞樾

<p>《老子》01_05_校笺_05_俞樾</p>-齐物书舍
俞樾云:“按: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道德经碑》无两‘以’字,当从之。”
04215

《老子》49_08_校笺_17_水海

<p>《老子》49_08_校笺_17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翕”。吴澄即云“‘歙’,音‘翕’”,“翕”当為本音本字。在《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姑张之”文中,帛书乙本作“擒”,《韩非子·喻老》引即作“翕”。此...
0429

《老子》29_04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29_04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句,帛书甲本同;乙本“隨(今简作随)”假作“隋”(上古二字皆為邪纽歌部)。今从甲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御注三本、邢玄本、景福本、楼正本、李约本、陆希声本、强思齐本、杜光庭...
0428

《老子》13_10_校笺_05_毕沅

<p>《老子》13_10_校笺_05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河上本上句作‘則可以寄於天下’,下句作‘若可託天下’。”
04213

《老子》35_08_校笺_15_王安石

<p>《老子》35_08_校笺_15_王安石</p>-齐物书舍
王安石注云:“夫五味之于口,五音之于耳,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以其悦之于口耳之间也。惟道之于口,则非味而常淡然耳。惟其不悦于味而視道之无味,不悦于声而視道之无声,则視之不足見,聽之不...
0429

《老子》65_07_校笺_03_马叙伦

<p>《老子》65_07_校笺_03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馆本、易州、卷子成疏、臧疏无‘矣’字。赵无‘遠矣’二字,依注当有。‘反’,当作‘返’。”
04212

《老子》19_02_校笺_03_严可均

<p>《老子》19_02_校笺_03_严可均</p>-齐物书舍
严可均云:“‘絶民’,各本作‘絶仁’。”水海按:景龙本“絶民”之“民”字涉及上下文“民”字而误。
0429

《老子》04_04_校笺_11_奚侗

<p>《老子》04_04_校笺_11_奚侗</p>-齐物书舍
奚侗云:“道不可见,故云‘湛’。《说文》:‘湛,没也。’《小尔雅·广诂》:‘没,无也。’道若可见,故云‘似或存’。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二十一章:‘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
0425

《老子》05_05_校笺_05_王昶

<p>《老子》05_05_校笺_05_王昶</p>-齐物书舍
王昶云:“邢州作‘多聞數窮’。”
04214

《老子》09_05_校笺_13_成玄英

<p>《老子》09_05_校笺_13_成玄英</p>-齐物书舍
成玄英疏云:“‘天’者,自然之谓也。夫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亏必盈极,则反数其然也。所以佐世之功成,富貴之名遂者,必须守分,知足谦柔,静退处不竞之地,远害全身。能如是者,深合天真之道...
0428

《老子》11_02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11_02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其无□□之用□”。《甲本释文》校补為:“當其无有,車之用也。”乙本作“当亓无有車之用也”。《乙本释文》校点為:“当其无有,車之用也。”许抗生、高明则以“當其无...
04213

《老子》14_11_校笺_04_马叙伦

<p>《老子》14_11_校笺_04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唐写卷子残本‘迎之’句在‘隨之’句下。馆本、易州无二‘之’字。罗卷无上句‘之’字,下句‘不見’下残阙,无可证。《经幢》及《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两句互易。石田羊一郎从余...
04215

《老子》38_03_校笺_10_高明

<p>《老子》38_03_校笺_10_高明</p>-齐物书舍
高明云:“众所周知,《老子》主张‘无為’,尤以‘虚者之无為’尚可成为道家最高标准‘上德’。如何才能达到此境界,《韩非子·解老》做了极其透彻的说明。他说:‘所以贵无為无思為虚者,谓其...
0429

《老子》41_05_校笺_10_高亨

<p>《老子》41_05_校笺_10_高亨</p>-齐物书舍
高亨云:“‘建言’,殆《老子》所称书名也。《庄子·人间世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权篇》引《逸言》,《鬼谷子·谋篇》引《阴言》,《汉书·艺文志》有《谰言》(班固自注:不知作者),...
04214

《老子》79_01_校笺_05_水海

<p>《老子》79_01_校笺_05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帛书本作'焉',他本皆作'安'。《经传释词》卷二云:'《周易·同人·正义》:'安,犹何也。'《汉书·吴王濞传》严师古注:'安,焉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曰:'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
0428

《老子》30_01_校笺_03_毕沅

<p>《老子》30_01_校笺_03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佐’,应作‘左’。王真作‘不以兵强於天下’。”
04213

《老子》62_06_校笺_03_毕沅

<p>《老子》62_06_校笺_03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不如進此道也’,河上、王弼‘進’上有‘坐’字,无‘也’字。”
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