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134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01_03_校笺_04_蒋锡昌

<p>《老子》01_03_校笺_04_蒋锡昌</p>-齐物书舍
蒋锡昌云:“按:马说是也。吾于马证以外,复得四证焉: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有名’,‘无’即‘无名’。《文子·道原篇》:‘有名,产于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也...
0286

《老子》01_03_校笺_03_马叙伦

<p>《老子》01_03_校笺_03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按:《史记·日者列传》引作‘无名者,萬物之始也’。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是王本...
02612

《老子》01_03_校笺_02_朱谦之

<p>《老子》01_03_校笺_02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无名天地始’,《史记·日者列传》引作‘无名者,萬物之始也’。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萬物之始。’似两句皆作‘萬物’,非。按‘始’与‘母’不同字义,...
05215

《老子》01_03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01_03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如此,今从帛书本。其他诸本第一处“萬物”作“天地”。各本无“也”字(下句同)。“之”字(包括下句“之”字),景龙本、御注本、遂州本、敦煌甲本、(唐)李荣本皆无,...
0327

《老子》01_02_校笺_04_水海

<p>《老子》01_02_校笺_04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此二句中第一个“名”字和第三个“名”字,即“名”与“实”问题的“名”,即称“道”之名,如果说“道”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那么“名”便是反映客观自然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概念...
0527

《老子》01_02_校笺_03_水海

<p>《老子》01_02_校笺_03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老子》原本则作“恒”。但此“恒名”之“恒”,义乃同“常”(《说文》:“恒,常也。”)。《文子》亦为先秦故书,而作“常”,恐非汉世传写者所追改,乃因义同而通用也。 又,胡曲...
04813

《老子》01_02_校笺_02_张舜徽

<p>《老子》01_02_校笺_02_张舜徽</p>-齐物书舍
张舜徽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甲本作‘恒’,乃原文。后因避汉文帝讳改‘恒’为‘常’。然自《韩非子·解老》,《淮南子·氾论训》、《道应训》、《本经训》,...
05115

《老子》01_02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01_02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作“□□□□,□恒名也”,前句全损,后句损一“非”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本。其他诸本及《淮南子·本经训、道应训》引皆无两“也”字,“恒”作“常...
0505

《老子》01_01_校笺_06_水海

<p>《老子》01_01_校笺_06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老子》中的“道”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主要有两个意思:其一指宇宙本体,即物质世界的实体;其二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此两句中的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
0478

《老子》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

<p>《老子》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p>-齐物书舍
杨兴顺云:“在古代圣人中,老子首先把‘道’当作哲学上的范畴而给以各方面的论证。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在老子哲学中,‘道’意味着普遍存在的、视之不见的、与物质...
05011

《老子》01_01_校笺_04_范应元

<p>《老子》01_01_校笺_04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道者,自然之理,萬物之所由也。傅奕云:‘大也,通也。’韩康伯云:‘无不通也。’‘可道’者,谓可言也。‘常’者,久也。道一而已,有体用焉,未有不得其体而知其用者也。必先体...
05012

《老子》01_01_校笺_03_水海

<p>《老子》01_01_校笺_03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俞说非。《老子》原本作“恒”而不作“常”,绝非“上”义也。又,“恒”为《老子》书中所用楚语,其义为“大”。扬雄《方言》卷二云:“恒,言既广又大也。荆(楚)、扬之间凡言广大者...
0585

《老子》01_01_校笺_02_俞樾

<p>《老子》01_01_校笺_02_俞樾</p>-齐物书舍
俞樾云:“‘常’与‘尚’古通。《史记·卫绾传》(在《万石张叔列传》中)‘剑尚盛’,《汉书》‘尚’作‘常’。《汉书·贾谊传》‘尚惮以危为安’,《贾子·宗首篇》‘尚’作‘常’,并其证也...
04215

《老子》01_01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01_01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此;帛书乙本损掩“非恒道也”四字。今从甲本。其他诸本皆无两“也”字,“恒”作“常”,谓“道,可道,非常道”。《淮南子·本经训》和《道应训》引亦无两“也”字,“恒”...
0436

《老子》79_述评

<p>《老子》79_述评</p>-齐物书舍
这里老子提出'怨',并指出了杜绝产生'怨'的根源等问题。 老子认为'怨'是一种产生社会祸乱的因素,要自善修德,杜绝'怨'于未生。如果等到'大怨发生而再希图和解,那定会留下余怨',这当然不是妥...
04713

《老子》79_今译

<p>《老子》79_今译</p>-齐物书舍
和解了大的怨恨,必定还有怨恨遗留下来,怎么能认为这样做就妥善了呢?因此,'圣人'虽然拿着左半边的债务契约,但是他不以此索求于负债人。所以,有德之人,只经管保存着债权契约(而不向负债人...
05210

《老子》79_音韵_06_本章韵读

<p>《老子》79_音韵_06_本章韵读</p>-齐物书舍
本章韵读:怨、怨、善,元部;人,真部;真元合韵。契、勶,月部。親、人,真部。
05411

《老子》79_音韵_05_水海

<p>《老子》79_音韵_05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怨【ǐwan】、怨【ǐwan】、善【zǐan】,皆為元部;人【nǐen】,真部。真部【en】和元部【an】皆為阳声韵,主要元音...
0327

《老子》79_音韵_04_江有诰

<p>《老子》79_音韵_04_江有诰</p>-齐物书舍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二十八狝》云:'善,常演切。按古有平声,当與仙部并收。《老子·信契篇》'安可以為善',與怨(音冤)叶。'
0417

《老子》79_音韵_03_李赓芸

<p>《老子》79_音韵_03_李赓芸</p>-齐物书舍
李赓芸《炳烛编》卷三云:'《老子》'任契'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徹。'按:契、徹韵也。契当读入声,如挈。《广韵》'契'在《十六屑》,'徹'在《十七薛》,屑、薛通也。'
0378

《老子》79_音韵_02_顾炎武

<p>《老子》79_音韵_02_顾炎武</p>-齐物书舍
顾炎武《唐韵正》卷十七《十七薛》云:'轍,去声,则直例反。《老子》'有德司契,无德司轍',一本作'徹'。'
04814

《老子》79_音韵_01_江有诰

<p>《老子》79_音韵_01_江有诰</p>-齐物书舍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怨、怨、善韵(元部),契、徹韵(祭部,契音挈),親、人韵(真部)。陈柱谓:怨、怨、善、人韵。
0368

《老子》79_04_校笺_08_水海

<p>《老子》79_04_校笺_08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老子》用两句古谚语,总结本章,又用这两句结束上篇(即《德篇》),意犹深长,用心可谓良苦!
03915

《老子》79_04_校笺_07_冯达甫

<p>《老子》79_04_校笺_07_冯达甫</p>-齐物书舍
冯达甫云:''與',助,支持。善人,有德司契的人。善人消怨而不生怨,故得天道之助。能否得天道之助,则视其有德无德。这是自然规律,谁能违反?嫌怨不是调和可能解决的,必须消除结怨根源才行...
0355

《老子》79_04_校笺_06_唐玄宗

<p>《老子》79_04_校笺_06_唐玄宗</p>-齐物书舍
唐玄宗疏云:'唯天道平施,而與善不欺,故司契清静者,天福其善,则吉无不利。立法残伤者,天降以殃,则孳不可逭,岂非皇天无親,唯德是辅者乎?'
02811

《老子》79_04_校笺_05_水海

<p>《老子》79_04_校笺_05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朱、张二人之说是。类似此两句'古谚语'的尚有《尚书·周书·蔡仲之命》,作'皇天无親,唯德是辅'等。又'无親'指没有偏爱。'與(yǘ)',帮助,《吕氏春秋·乐成篇》云'孰杀子产,吾其與...
02912

《老子》79_04_校笺_04_张松如

<p>《老子》79_04_校笺_04_张松如</p>-齐物书舍
张松如云:''善人'当指上文'有德'者,是自善之人,非為善之人也。作'善'是,作'聖'字误。'
04111

《老子》79_04_校笺_03_朱谦之

<p>《老子》79_04_校笺_03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此二句為古语,见《说苑·敬慎篇》引《黄帝金人铭》。又《后汉书·袁绍传》注引作《大公金匮》语。'
04612

《老子》79_04_校笺_02_马叙伦

<p>《老子》79_04_校笺_02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按:《后汉书·郎觊传》'觊上便宜七事'引《周易》曰:'天道无親,常舆善人。'伦按:'與'读與助之與。'
05211

《老子》79_04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79_04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此;帛书乙本全损,但据所损字数为八个字,则当无'夫'字,《乙本释文》即校补为'天道无親,常與善人'。今从帛书甲本。其他诸本皆无'夫'字,'恒'作'常',同《乙本释文》。李道...
0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