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2_01_校笺_05_张煦
《老子》02_01_校笺_04_范应元
《老子》02_01_校笺_03_彭耜
《老子》02_01_校笺_02_邵若愚
《老子》02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美之為美”作“美為美”,无“之”字,后句同;帛书乙本前句同,后句“惡(简作恶)”借作“亞(简作亚)”(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今前句从帛书乙本,后句从帛书甲本...
《老子》01_述评
《老子》01_今译
《老子》01_音韵_03_本章韵读
《老子》01_音韵_02_水海
《老子》01_音韵_01_江有诰
《老子》01_08_校笺_09_水海
《老子》01_08_校笺_08_刘巨济
《老子》01_08_校笺_07_沈一贯
《老子》01_08_校笺_06_王弼
王弼云:“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老子指略》)又注云:“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謂之然也。不可得而謂之然...
《老子》01_08_校笺_05_葛洪
《老子》01_08_校笺_04_扬雄
《老子》01_08_校笺_03_裴学海
裴学海云:“《老子》一章:‘玄之又玄’,‘之’犹‘而’也。《庄子·达生篇》:‘精而又精’,文例同此。”水海按:成玄英疏云:“夫遣之又遣,乃曰‘精之又精’。”是知“之”实犹“而”之义...
《老子》01_08_校笺_02_蒋锡昌
蒋锡昌云:“‘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元之又元,衆妙之門’,‘元’古本皆作‘玄’,清本以避聖祖讳,改‘玄’为‘元’。今当更正,以下仿此。”水海按:《绩语堂碑录》因避清帝玄烨之...
《老子》01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玄之有玄,衆眇之□”,“又”假作“有”(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門(简作门)”字损掩;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甲、乙本释文》和复旦本及高明本皆校“眇”为“妙...
《老子》01_07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慎察“两者”,当指“无名”与“有名”。此“两者”,是承上文“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而言。“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謂...
《老子》01_07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此两者,既同出而異名,又同謂之玄。···细审文义,当是承上两句‘其妙’、‘其徼’而言,也就是说的无名自在之道的微妙与有名为我之道的运行这两个方面。”
《老子》01_07_校笺_12_吴澄
吴澄云:“此两者,謂‘道’与‘德’。同者,‘道’即‘德’,‘德’即‘道’也。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德’自‘道’中出而異其名,故不謂之‘道’而謂之‘德’。虽異其名,然‘德’与‘道...
《老子》01_07_校笺_11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两者,‘常无’与‘常有’也;‘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盖非‘无’不能显‘有’,非‘有’不能显‘无’,‘无’与‘有’同出而異名也。以道为‘无’,则万化由之而出;以道为...
《老子》01_07_校笺_10_王安石
王安石云:“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言有无之体用皆出于道。世之学者,常以‘无’为精,‘有’为粗,不知二者皆出于道,故云‘同謂之玄’。此两者同出而異名者,同出乎神;而...
《老子》01_07_校笺_09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两者,謂‘可道’、‘可名’,‘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各自其两,故云‘两者’。”注云:“如上两者,皆本于道,故云同也。动出应用,随用立名,则名異矣。出则...
《老子》01_07_校笺_08_王弼
王弼注云:“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謂之‘始’,在终则謂之‘母’。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水海按:王弼则謂“两者”为“始”...
《老子》01_07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朱、高说是也。陈景元于“同”字断句则非。对于“两者”的解释,旧注颇为分歧。大致有以下几家:河上公注云:“‘两者’,謂‘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
《老子》01_07_校笺_06_高明
高明云:“与今本校勘,世传本均较帛书多出四字,即句首‘此’字、‘出’后‘而’字与‘謂’后‘之玄’二字,读作‘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門’。彼此经义虽无原则差异,...
《老子》01_07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十二字,范本无。”水海按: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范应元本则有此十二字。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刊范应元本缺此十二字。
《老子》01_07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同出’、‘異名’为对文,不应于‘同’字断句。”又云:“‘玄’字,《绩语堂碑录》国避清帝讳,改为‘元’,当据原碑改正。以下仿此。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