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159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13_03_校笺_18_张舜徽

<p>《老子》13_03_校笺_18_张舜徽</p>-齐物书舍
张舜徽云:“按:王弼本作‘寵為下’,乃原文也。帛书甲、乙本作‘寵之為下’,则误衍‘之’字矣。河上本作‘辱為下’,乃由不解‘寵為下’之义而改‘寵’为‘辱’耳。陈景元、李道纯本,均作‘...
03715

《老子》14_音韵_05_邓廷桢

<p>《老子》14_音韵_05_邓廷桢</p>-齐物书舍
邓廷桢云:“昧、物為韵,从未从勿之字,古音同部。《说文》曶、昧二字相次。曶云:‘尚冥也。’昧云:‘昧爽,旦明也。’声同义近,故字亦连文。《司马相如传》‘曶爽暗昧’,韦昭读‘曶’為梅...
0378

《老子》39_06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39_06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文,帛书甲本作“胃天毋已清,將恐□”;帛书乙本作“胃天毋已清,將恐蓮”。“胃”为“謂(简作谓)”的借字(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篇》云:“是胃大得...
03712

《老子》39_12_校笺_02_彭耜

<p>《老子》39_12_校笺_02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高以下為基’,司马‘以’上有‘必’字。”
03710

《老子》52_07_校笺_02_马叙伦

<p>《老子》52_07_校笺_02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按:赵‘歸’作‘觀’,音近而讹。”
03715

《老子》53_述评

<p>《老子》53_述评</p>-齐物书舍
这一章,老子站在人民的立场,对为政者的“非道”行为进行了挞伐,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给予了揭露,反映了老子进步的政治思想。 当时朝政(包括各诸侯国)败坏。那些为政者,高台榭、修宫室,...
0378

《老子》13_09_校笺_03_陈碧虚

<p>《老子》13_09_校笺_03_陈碧虚</p>-齐物书舍
陈碧虚云:“王弼本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者’。”水海按:今见王本无“者”,与陈见王本不同。
03713

《老子》35_07_校笺_04_水海

<p>《老子》35_07_校笺_04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作“聽之不足聞也”,高说非是。理由見上文注【4】和注【6】所引古棣说。
03712

《老子》19_01_校笺_03_范应元

<p>《老子》19_01_校笺_03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絶聖棄知,民利百倍’,古本。”
03711

《老子》67_01_校笺_08_马叙伦

<p>《老子》67_01_校笺_08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天下皆謂吾大,似不肖’。卷子、馆本、成疏‘謂’作‘以’。··馆本、易州无‘似’字,下同。柰卷‘似’下误多‘倾’字。‘肖’字诸家同,卷子成疏作‘笑’。”
0377

《老子》42_06_校笺_02_陆德明

<p>《老子》42_06_校笺_02_陆德明</p>-齐物书舍
陆德明云:“‘稱’,尺证反。”
0377

《老子》25_07_校笺_04_魏源

<p>《老子》25_07_校笺_04_魏源</p>-齐物书舍
魏源云:“‘反’,河上及傅奕作‘返’,此从王弼。”水海按:今见诸河上公本作“反”,道藏河上公注文本亦作“反”。但顾欢本引河上公注云:“言其遠,不超绝,乃复返在人身。”强思齐本、范应...
0375

《老子》45_04_校笺_05_马叙伦

<p>《老子》45_04_校笺_05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伦谓‘大巧’句下及‘大辯’句下,应各有‘其用不□’一句,而今亡矣。石田羊一郎移‘大巧若拙’句于上,曰:‘大直’、‘大辯’两句下,仍有脱文。”
03714

《老子》30_06_校笺_07_严復

<p>《老子》30_06_校笺_07_严復</p>-齐物书舍
严復云:“夫不得已,岂独用兵然哉?凡事至不得已而後起而应之,则不中理亦寡矣。”
03715

《老子》53_05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53_05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同,后句损掩“劍(简作剑)”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二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虞世南本、景龙本、罗卷本、李约本、吕知常本、张之象本...
03714

《老子》14_13_校笺_05_吴云

<p>《老子》14_13_校笺_05_吴云</p>-齐物书舍
吴云云:“‘以知’,傅本作‘能知’,与此石(广明本)同。”水海按:傅奕本作“能知”,与唐广明元年《泰州道德经幢》石碑本作“以知”有别。吴云误校矣。
0377

《老子》63_07_校笺_07_水海

<p>《老子》63_07_校笺_07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吴澄本有“是以聖人終不為大”至“故終无難”六句,而这六句放在“其安易持”章节中。马失校明矣。
0378

《老子》16_09_校笺_03_马叙伦

<p>《老子》16_09_校笺_03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易州‘妄’误作‘忘’。”
0377

《老子》65_06_校笺_06_马叙伦

<p>《老子》65_06_校笺_06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范謂傅、王同古本。今弼注曰:‘能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能知’三句,全是经文,疑注有脱讹,然王不作‘常知稽式’(张之象如此)。则可证也。··馆本作‘常知楷式...
0379

《老子》81_01_校笺_03_俞樾

<p>《老子》81_01_校笺_03_俞樾</p>-齐物书舍
俞樾云:“此当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与下文‘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于‘信者不美’注云:‘信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是可证古本正作‘信者不...
0376

《老子》67_03_校笺_03_毕沅

<p>《老子》67_03_校笺_03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一本无‘也’字。”
03715

《老子》68_音韵_04_本章韵读

<p>《老子》68_音韵_04_本章韵读</p>-齐物书舍
本章韵读:武、怒、與、下,鱼部。德、極,职部;人、天,真部。
03713

《老子》09_05_校笺_09_马叙伦

<p>《老子》09_05_校笺_09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寇、白、张嗣成、二赵、臧疏、易州及《治要》、《后汉书·梁冀传》注、《李固传》注引并作‘功成、名遂、身退’。《淮南子》‘道’下有‘也’字。《牟子·理惑论》引一同此(傅奕本...
03712

《老子》20_05_校笺_07_吴雲

<p>《老子》20_05_校笺_07_吴雲</p>-齐物书舍
吴雲云:“邢州‘荒’作‘莽’。王氏兰泉云:疑即‘荒’字之误。”
03714

《老子》44_04_校笺_09_宋常星

<p>《老子》44_04_校笺_09_宋常星</p>-齐物书舍
宋常星云:“知足之人,衣不求于文锦,布衣足以为暖;食不求于百味,藜藿足以为饱,视听言动,无往不是克己之功,卓然而守,身安而道泰,超然自得,进退以无忧,困辱之端于何有乎!知止之人,止...
03710

《老子》25_09_校笺_02_彭耜

<p>《老子》25_09_校笺_02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苏、程‘處’作‘居’。纂微、司马、曹、黄并作‘而王居其一焉’。陈无此两句。”
03713

《老子》26_02_校笺_16_明太祖

<p>《老子》26_02_校笺_16_明太祖</p>-齐物书舍
明太祖云:“持身之道如是,凡君子举事,必先以身為重,然后度所行之事,可全身立名者,方乃施之。所以下‘重、静、輕、躁’四字,乃云不欲胡為輕发,亦不许犹豫也。終日行者,行道心也;不離輜...
0375

《老子》50_07_校笺_01_校堪

<p>《老子》50_07_校笺_01_校堪</p>-齐物书舍
此句,帛书甲本作“陵行不□矢虎”,损掩一“辟”字,据乙本补;“矢”为“兕”(sì)的假借(二字皆属脂部,为叠韵假借)。帛书乙本第四字作“辟”,为“避”的古字,高明谓“辟”为“避”的...
0377

《老子》31_01_校笺_09_张煦

<p>《老子》31_01_校笺_09_张煦</p>-齐物书舍
张煦云:“文津、苏无‘者’字。”
03710

《老子》33_06_校笺_04_马叙伦

<p>《老子》33_06_校笺_04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罗卷、易州‘行’下无‘者’字及‘也’字。赵写无‘也’字。《治要》卷三十四引‘行者’下有‘則’字。”
0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