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2_03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厭’字,御注、范、夏竦《古文四声韵》并作‘猒’。下一字是,上二字非。盖古‘厭飫’、‘厭憎’作‘猒’,‘迫逼’作‘厭’(参照邓廷桢《双砚斋笔记》卷四)。此章下一字作‘猒...
《老子》41_07_校笺_10_易顺鼎
《老子》74_04_校笺_06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与今本勘校,彼此重要差别有二:其一,帛书甲、乙本皆有‘若民恒且必畏死’一句,世传本皆夺此句。其二,帛书甲、乙本‘則恒有司殺者’,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常有司殺者...
《老子》42_04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作‘盅’,‘盅’字是。各本及《太极论》引并作‘冲’。张嗣成‘氣’作‘炁’。《列子·天瑞篇》曰:‘冲和氣者為人。’盖本此文。亦作‘冲氣’。”
《老子》23_04_校笺_02_彭耜
《老子》75_03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生生”:前“生”当為动词,后“生”当為名词;“生生”其义為“养生”(或“营生”)与“求生”义近。吴澄注即谓“生生之厚,求生之心太重也”。河上公本、王弼本及《马融传》注引皆...
《老子》42_07_校笺_07_王卡
《老子》23_音韵_04_古棣
《老子》43_音韵_07_本章韵读
《老子》25_08_校笺_13_唐玄宗
《老子》48_01_校笺_05_蒋锡昌
《老子》04_04_校笺_04_张煦
《老子》29_06_校笺_07_罗振玉
《老子》52_08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毋遺身殃”,“遺”不应作“道”。帛书甲本作“道”,因与下句“謂”义相同而传抄者妄改耳。“遺”有两训。一训音為“唯季反”(陆德明说),即今音wèi,义谓“赠”(马叙伦说);二...
《老子》31_11_校笺_16_唐玄宗
《老子》55_音韵_01_江有诰
《老子》33_01_校笺_04_马叙伦
《老子》60_04_校笺_14_肖天石
肖天石云:“夫聖人以道莅天下,不以苛政苦民,不以虐政扰民,不以暴政害民,不以严刑峻法威天下,不以多事多役困天下,则自上下咸歸于道,咸安于无事,而和气致祥。”
《老子》37_04_校笺_09_高亨
高亨云:“余疑当作‘鎮之以无名之樸,夫亦將无欲’。转写捝去‘鎮之’二字耳。夫,彼也,指萬物言。谓萬物欲作,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既鎮之以无名之樸,则萬物亦將无欲也。本章皆连环句法,‘...
《老子》63_01_校笺_07_高亨
高亨云:“‘味无味’当作‘知无知’。盖古文‘知’字或有作‘呋’者,反文也。‘呋’、‘味’形近,故讹作‘味’耳。‘為无為’者,以‘无為’為為也;‘事无事’者,以‘无事’為事也;‘知无...
《老子》63_04_校笺_09_朱谦之
《老子》16_13_校笺_08_吴澄
吴澄注云:“‘殆’,謂损寿而危其身也。按:‘殆’字从歺,训危,训将,训近。凡字从歺者,多是死之义。‘殆’者盖危而将近於死也。死者气尽而终,盖有穷匮竟尽之意。‘没身不殆’,终此身而生...
《老子》20_08_校笺_05_焦竑
《老子》20_18_校笺_05_李道纯
《老子》38_12_校笺_05_成玄英
《老子》24_03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見(简作见)”(xiàn),范应元云:“音現。”《广韵》:“胡甸切。”上古为匣纽元部【xian】,是“現”的古字,介绍、引荐、推荐之义。《左传·昭公二十年》:“齐豹见宗鲁于公孟...
《老子》22_10_校笺_04_张煦
《老子》77_04_校笺_07_高明
高明云:“与今本校勘,帛书甲本句首有‘故’字,乙本残损,世传本多同王本无此字。从文义分析,前文言‘天之道,猶张弓也’,此文乃申述‘天之道’与‘人之道’之差异,故而句首当有申事辞‘故...
《老子》45_07_校笺_11_范文元
范文元云:“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以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盅,直而若诎,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无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当以清静為正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