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1_03_校笺_07_马叙伦
《老子》73_音韵_06_本章韵读
《老子》23_01_校笺_13_苏辙
《老子》75_02_校笺_08_水海
《老子》25_10_校笺_04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这四句一般通读作‘王(原作人,今改)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读得虽然顺口,含义似忒纡曲,王、地、天、道、自然,五者叠相法,实义云何,终觉不甚明了。莫若李约...
《老子》46_03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应有此句。据《韩非子·喻老》和帛书甲、乙本可知,先秦两汉,此句尚有,到魏王弼时,此句已脱;所以,至唐陆德明所见王本已不全矣,故陆亦脱此句。又,孙诒让云:“《韩诗外传》引‘可...
《老子》01_04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此。今从帛书本。其他诸本皆无句末“也”字。“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古来有两种标读法:一、“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河上公、成玄英、陈...
《老子》49_08_校笺_09_毕沅元
毕沅元:“河上公作‘怵怵’,王弼作‘歙歙’,苏灵芝书明皇注本作‘惵惵’,陆德明曰:‘一本作惵惵,河上本作惔惔,简文云:河上本作怵怵’;今按河上公作‘怵怵’,与简文所见之本同。古无‘...
《老子》32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民莫之□,□□□焉”,前句损掩“令”字,后句损掩“而自均”三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乙本前句作“□□□令”,损掩“民莫之”三字,《乙本释文》已校补,后句同此。...
《老子》56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其光,同亓整”,前句损掩“和”字;后句“其”作“亓”,“麈(简作尘)”假为“整”。乙本作“和亓光,同亓星”,“其”作“亓”,“星”即读为“塵”,今简化为“尘”...
《老子》57_10_校笺_02_焦竑
《老子》13_03_校笺_04_李道纯
《老子》58_08_校笺_03_陈景元
陈景元云:“‘劌’作‘穢’,浊穢也。有道之君,率性清廉,使物之自化耳。而不以己之洁白扬彼之污。但使物知劝而洗除穢浊矣。自此以上皆悶悶之政,非察察之治也。古作‘劌’,伤也,言聖人廉以...
《老子》60_01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亨’,王本作‘烹’,与景福本同。《释文》出‘烹’字,注:‘不当加火’,则王本原作‘亨’,今改正。景龙本、敦煌本均作‘亨’。又‘鮮’,敦煌辛本作‘腥’,注河上作‘鮮’。...
《老子》15_01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作“道”为是。作“士”与下文义不相联属。帛书乙本作“道”,与傅奕本同,此证“道”字当為《老子》古本中字也。河上公注谓“谓得道之君也”,显而易见,原本“士”字当作“道”,“士...
《老子》15_07_校笺_04_焦竑
《老子》61_08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高谓“欲大”连读,当作“大欲”,两句作一句,非也。道藏河上公本、御注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本“欲大”之间皆有“故”字,帛书“欲大”之间有“則”字,“欲大”不得连读并不得作“...
《老子》62_03_校笺_04_范应元
《老子》66_06_校笺_04_毕沅
《老子》20_07_校笺_07_俞樾
俞樾云:“按:‘如春登臺’與十五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登春臺’,非是。然其注曰:‘春阴阳交通···登臺观之··’是亦未尝以‘春臺’连文,其所据本,亦必作‘春登臺’,今传...
《老子》38_04_校笺_02_韩非子
《老子》20_17_校笺_04_严可均
《老子》69_05_校笺_03_彭耜
《老子》71_述评
《老子》23_音韵_03_黄瑞云
《老子》25_0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同。今从帛书甲、乙本。宋刊河上公本、张之象刊王弼本、顾欢本、御注三本、邢玄本、景福本、遂州本、英伦本、楼正本、傅奕本、陆希声本、强思齐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陈象...
《老子》46_05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作‘憯’,臧疏、罗卷作‘甚’。成疏曰:‘其为咎责莫甚於斯。’是成亦作‘甚’。‘甚’借为‘憯’,声同侵类。《说文》‘糂’重文作‘糣’,是其例证。各本并作大。”
《老子》79_音韵_05_水海
《老子》49_09_校笺_03_王昶
《老子》04_01_校笺_17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沖’,虚也,谓道以沖虚为用也。夫和气沖虚,故为道用。用生萬物,物被其功。论功则物疑其光大,语沖则道曾不盈满,而妙本深静,常为萬物之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