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2_08_校笺_10_高亨
高亨云:“按:習读為襲。《小尔雅·广诂》:‘襲,因也。’習、襲古通用。《周礼·胥师》:‘襲其不正者’,郑注:‘故书襲為習。’《文选·齐竞陵文宣王行状》:‘龟谋襲吉’,李注:‘襲与習...
《老子》10_01_校笺_10_魏源
《老子》5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前句“奇”,帛书甲、乙本皆假借为“畸”,《甲、乙本释文》皆校改为“奇”,今从《甲、乙本释文》本;后句,甲、乙本皆同。御注本“奇”作“其”,谓“以其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严遵...
《老子》57_10_校笺_12_宋常星
《老子》59_01_校笺_08_武内义雄
《老子》35_08_校笺_17_肖天石
《老子》14_10_校笺_07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作‘忽恍’,王弼作‘惚怳’。河上‘忽’是,弼‘怳’是,其‘恍惚’则并非是。奕借‘芒刺’、‘菲芴’之字為之,与《庄子》‘杂乎芒芴之间’字同。”
《老子》60_02_校笺_03_彭耜
《老子》36_06_校笺_22_张松如
张松如云:“能歙之張之,弱之强之,去之舉之(应从帛书本为‘與之`),奪之與之(应从帛书本作‘予之’)者,无形而柔弱者也。为其所歙所張,所弱所强,所去所舉,所奪所予者,有形而剛强者也...
《老子》15_10_校笺_03_严可均
《老子》62_07_校笺_07_俞樾
《老子》67_03_校笺_09_朱谦之
《老子》67_06_校笺_07_王弼
《老子》20_17_校笺_03_纪昀
《老子》21_09_校笺_05_严可均
《老子》71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皆同此。今从帛书甲、乙本。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景福本、敦煌庚本、敦煌辛本、敦煌壬本、邢玄本、遂州本、楼正本、李约本、强思齐本、杜...
《老子》74_04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常有司殺者殺’,六朝残卷无第二‘殺’字,馆本、卷子成疏‘殺’作‘煞’。柰卷无第二‘殺’字。···伦谓此文‘常’字涉上文而衍,第二‘殺’字亦涉下文而衍。”
《老子》23_07_校笺_04_高亨
高亨云:“按‘失’当作‘天’,形近而讹。《庄子·大宗师篇》:‘天而生。’《释文》:‘向崔本作失而生。’即‘天’、‘失’互误之证。‘德者,同於德’,谓從事於德者同於德也。‘天者同於天...
《老子》43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天下之至柔,□甹於天下之致堅”,损掩一“馳(简作驰)”字,“甹”为73德篇校笺译评“聘(简作骋)”的借字(上古二字皆为耕部)或省写,“致”为“至”之借字(上古二字皆...
《老子》44_音韵_06_本章韵读
《老子》26_05_校笺_05_焦竑
《老子》28_05_校笺_05_范应元
《老子》28_11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不’,当据《释文》改作‘無’。按:《说文》:‘制,裁也。’裁之本谊,训為制衣。此指聖人统治天下以制百物而言。故‘大制’犹云大治,‘無割’犹云無治。盖無治,则可以使樸散...
《老子》04_02_校笺_09_罗运贤
《老子》51_04_校笺_04_水海
《老子》30_02_校笺_12_楼宇烈
《老子》52_述评
《老子》31_01_校笺_04_毕沅
《老子》54_03_校笺_02_范应元
《老子》31_12_校笺_07_罗运贤
罗运贤云:“‘泣’者,‘茫’之讹(六十章‘以道蒞天下’)。字当作‘竦’,《说文》‘临也’。‘竦之’与下句‘處之’正同。”(《国学丛刊》第二卷第一期《罗君商榷老子书》)另云:“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