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3_03_校笺_12_朱谦之
朱谦之云:“刘说本《韩非子》,虽辨而曲。王先慎曰:‘《德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河上公注云:徑,邪不平正也。此大字衍。’又‘徑’字,严(遵)本作‘逕’,景龙、御注皆作‘俓’。《意...
《老子》54_02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有“以”字,无“以”字者误脱也。帛书甲、乙本皆有“以”字,正与《韩非子·喻老》合,帛书本不误也。“以”,犹“能”也(见《古书虚字集释》卷一)。“子孫以祭祀不絶...
《老子》14_09_校笺_05_罗振玉
《老子》24_04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伐”,功伐,功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且旌君伐”,杜预注:“旌,章也;伐,功劳。”《尚书·大禹谟》:“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孔传:“自功曰伐。”《汉书·高帝纪》...
《老子》27_07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善为君者,常能于平时审度人物之高下良窳(yǔ)而使之各得其用也。是以无棄人,无棄物。《淮南子·主术训》云:‘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
《老子》10_06_校笺_05_张煦
《老子》58_05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其无正邪’,‘邪’字傅作‘衺’,马叙伦从之,作为正邪之邪,以实代虚,非是。今诸王本及他本多作‘邪’字。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熟知其極,(其)无正也?’也、邪古通用,此...
《老子》39_14_校笺_07_徐仁甫
徐仁甫云:“‘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按:两‘非’字不能同用。此两种句法误合为一。一本作‘此非以賤為本耶’,一本作‘此以賤為本邪非乎’。《战国策·齐策》引作‘是其賤之本與,非夫!’...
《老子》71_音韵_03_江有诰
《老子》75_03_校笺_07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求生之厚’,当作‘生生之厚’,《文选·魏都赋》‘生生之所常厚’,张载注引《老子》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谓通生生之情以自厚也。足证古本原作‘生生’。《淮...
《老子》23_09_校笺_11_高明
高明云:“世传今本多同王本,衍‘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景龙、邢玄、庆阳、楼古、磻溪、楼正、敦煌英、顾、范、徽、邵、司马、遂州、苏、彭、焦诸本无‘焉’字,衍作‘信不足,有不信’。奚侗...
《老子》08_04_校笺_03_毕沅
《老子》32_05_校笺_08_罗振玉
《老子》56_08_校笺_06_唐玄宗
《老子》58_09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劌’,姑卫切,伤也。‘肆’,陈也。‘燿’,照之光也。是以聖人方正而不割截,清廉而不伤劌,端直而不陈设,光明而不炫燿。皆本自然,非有为也。”
《老子》56_今译
《老子》33_06_校笺_07_河上公
《老子》60_03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高亨释“非”为“不唯”(义即“不只”、“不但”、“不仅”)之合音,于义为长。 又,河上公注云:“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其鬼非无精神,邪不入正,不能傷自...
《老子》63_06_校笺_07_唐玄宗
《老子》20_16_校笺_08_严可均
《老子》39_16_校笺_02_陆德明
《老子》42_08_校笺_15_许抗生
许抗生云:“甲本‘夕’字无義,疑为‘亦’字,‘夕’、‘亦’音近而误。此句马叙伦引孙盛《老子疑问反讯》:‘人之所教,我亦以教人’,故‘議’字疑是‘以’字之误,今据改。‘而’则为衍文。...
《老子》25_04_校笺_08_清世祖
《老子》02_01_校笺_10_范应元
范应元云:“自古聖人体此道而行乎事物之间,其所以全美尽善;而人不知為美善者,盖事物莫不自然各有当行之路,故聖人循其自然之理,行而中节,不自矜伐,以為美善也。傥矜之以為美,伐之以為善...
《老子》52_04_校笺_02_陆德明
《老子》53_01_校笺_08_许抗生
许抗生云:“‘挈’,甲本作‘挥’,乙本作‘介’,其他诸本皆作‘介然’。···应作‘挈’。‘撵’即‘挈’。挈,提也,《说文》:‘挈,悬持也,从手,韧声。’”水海按:“挈”之义,引申为...
《老子》59_07_校笺_07_毕沅
《老子》36_08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邦’字同此。各本及《淮南子·道应训》、《荀子·正名篇》杨注、《淮南子·主术训》高注、《文选·关中诗》注、《后汉书·杜笃传》引并作‘國’。易州及《后汉书·翟酺传》...
《老子》15_10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若浴”,损掩“滋兮其”三字,《甲本释文》校补為“呵其”;“浴”,《甲本释文》校改為“谷”。乙本作“滋呵其若浴”,“兮”时译為“呵”;《乙本释文》校改“浴”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