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1_03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当作“挻”(shān式连切)也。“挻”為《老子》本字。《说文》无“埏”字。作“然”者,為“燃”之省。“燃”、“燃”、“埏”皆為“挻”之借字(“燃”同“埏”。这几个字上古时皆為...
《老子》34_05_校笺_11_高明
高明云:“乙本保存完好,唯假‘命’為‘名’。与今本勘校,王弼、河上诸本均与帛书相同。按:‘不為主’与‘不知主’虽一字之差,意义迥然不同。从经义分析,‘不為主’谓至道寥廓,萬物歸之,...
《老子》13_08_校笺_02_范应元
《老子》59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服’字,古本如此,河上公、苏子由、韩非俱作‘服’字注,王弼、孙登及世本作‘早復’,如《周易·復卦》‘不远復’之义。《象》曰‘不远之復,以修身也。’亦通。然承上文‘事天...
《老子》37_05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靖’,各本作‘静’。宋河上、张之象‘正’作‘定’。譣河上注曰:‘能如是者,天下將自正定也。’(藏疏本引‘定’上有‘安’字)。是河上作‘正’。”
《老子》15_12_校笺_14_苏辙
苏辙云:“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生。今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動之;動之而徐自生矣。《周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谓動者,亦若是耳。”
《老子》62_08_校笺_10_俞樾
俞樾云:“唐景龙碑及傅奕本并作‘求以得’,正与‘有罪以免’相对成文,当从之。‘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九字为句,乃设为问辞以晓人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言人能修道则所求者可以...
《老子》16_06_校笺_05_王弼
《老子》17_04_校笺_13_甲本释文
《甲本释文》校注云:“‘案’,乙本作‘安’。通行本此处多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安’、‘案’与‘焉’,音近义通,作‘于是’解。或误以‘焉’为句尾语词,属之上句,遂并下句增一‘焉...
《老子》20_03_校笺_03_焦竑
《老子》67_01_校笺_04_薛蕙
《老子》38_01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杨树达说非也。释“不德”之“德”借为“得”,说上德者本就有德,他并不外欲得德。此说虽通,然《老子》原本“不德”非為“不得”也。 又,河上公注:“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
《老子》20_15_校笺_18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閩閩”,通“惽惽”(hūn hūn),(“閩”與“惛”,上古皆为文部)不明白、糊涂貌。《说文》:“惛,不憭也。”段玉裁注:“憭,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
《老子》70_02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天下”,指“天下人”,这是定中结构,省略了中心词“人”。“莫能知”和“莫能行”当作 “莫之能知”和“莫之能行”,王弼注正作“莫之能知”和“莫之能行”。帛书本均如此,为《老...
《老子》41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勤能行之”意足。 又,河上公注云:“上士聞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水海按:河上公说是。“上士”指识道的智者。或谓“上等之君”(蒋锡昌),非是。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本“能”作...
《老子》41_08_校笺_04_焦竑
《老子》74_05_校笺_08_孙鑛
《老子》77_04_校笺_05_张煦
《老子》47_02_校笺_06_罗振玉
《老子》27_04_校笺_20_吴澄
《老子》01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作“□□□□,□恒名也”,前句全损,后句损一“非”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本。其他诸本及《淮南子·本经训、道应训》引皆无两“也”字,“恒”作“常...
《老子》50_03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避讳说非是,河上公本、王弼本已作“人”,而不作“民”字。笔者认为,《老子》古本作“民”而不作“人”,《韩非子·解老》和严遵本作“民”正与帛书甲、乙本相合。河上公本、王弼本等...
《老子》31_07_校笺_15_许抗生
《老子》31_10_校笺_02_彭耜
《老子》09_03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应从帛书甲本作“盈室”,作“满室”者,因避汉惠帝刘盈讳而改。因“盈”字改作“满”,于是又把“室”字改作“堂”。《说文》云:“室,实也。”徐锴《说文系传》云:“室,实也。室、...
《老子》34_01_校笺_15_唐玄宗
唐玄宗注疏云:“大道汎兮,无系而能应物,左右无所偏名矣。···汎兮者,无系之貌也。言道之為物,非阴非阳,非柔非刚,汎然无系,能应众象,可左可右,无所偏名。故庄子曰:‘夫道未始有封。...
《老子》35_04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数句,帛书甲、乙本最为完足,今据写正。甲、乙本并作‘出言’,乃原文也。他本作‘出口’者,乃由‘言’字缺烂而为‘口’耳。惟帛书‘道之出言也’句,上有‘故’字,下有‘曰’...
《老子》35_08_校笺_07_罗运贤
罗运贤云:“‘用之不足既’,按《说文》‘既,小食也’。上文谓樂、餌可以止過客,而道则异是。樂可聽,餌可視可食,而道则不可視、聽、食也。故云‘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旧...
《老子》17_03_校笺_10_于省吾
于省吾云:“何氏校刊,诸本无下‘其次’二字。纪昀謂《大典》‘侮之’上无‘其次’二字。按作‘其次畏之、侮之’者,是也。上句‘其次親而譽之’,河上本‘而’作‘之’,是也。诸石刊本同。(...
《老子》20_03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老子》认为,世人所谓“唯”和“訶”即是與非、美與恶(丑)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也在不断变换。在前代认为是“是”,后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