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252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20_03_校笺_03_焦竑

<p>《老子》20_03_校笺_03_焦竑</p>-齐物书舍
焦竑云:“‘善’,古本作‘美’。”
0285

《老子》67_01_校笺_04_薛蕙

<p>《老子》67_01_校笺_04_薛蕙</p>-齐物书舍
薛蕙云:“‘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一无‘道’字。”
0515

《老子》38_01_校笺_05_水海

<p>《老子》38_01_校笺_05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杨树达说非也。释“不德”之“德”借为“得”,说上德者本就有德,他并不外欲得德。此说虽通,然《老子》原本“不德”非為“不得”也。 又,河上公注:“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
0456

《老子》20_15_校笺_18_水海

<p>《老子》20_15_校笺_18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帛书乙本“閩閩”,通“惽惽”(hūn hūn),(“閩”與“惛”,上古皆为文部)不明白、糊涂貌。《说文》:“惛,不憭也。”段玉裁注:“憭,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
0395

《老子》70_02_校笺_08_水海

<p>《老子》70_02_校笺_08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天下”,指“天下人”,这是定中结构,省略了中心词“人”。“莫能知”和“莫能行”当作 “莫之能知”和“莫之能行”,王弼注正作“莫之能知”和“莫之能行”。帛书本均如此,为《老...
0395

《老子》41_01_校笺_07_水海

<p>《老子》41_01_校笺_07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勤能行之”意足。 又,河上公注云:“上士聞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水海按:河上公说是。“上士”指识道的智者。或谓“上等之君”(蒋锡昌),非是。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本“能”作...
0415

《老子》41_08_校笺_04_焦竑

<p>《老子》41_08_校笺_04_焦竑</p>-齐物书舍
焦竑云:“‘偷’,古本作‘媮’。‘偷’,苟且也。”
0435

《老子》74_05_校笺_08_孙鑛

<p>《老子》74_05_校笺_08_孙鑛</p>-齐物书舍
孙鑛云:“‘夫司殺者’,今本‘夫’下多‘代’字,‘者’字下多‘殺’字。”
0315

《老子》77_04_校笺_05_张煦

<p>《老子》77_04_校笺_05_张煦</p>-齐物书舍
张煦云:“赵‘而’作‘以’。吕无‘而’字。”
0405

《老子》47_02_校笺_06_罗振玉

<p>《老子》47_02_校笺_06_罗振玉</p>-齐物书舍
罗振玉云:“景龙本、御注本‘牖’作‘牗’,牖之别体。”
0515

《老子》27_04_校笺_20_吴澄

<p>《老子》27_04_校笺_20_吴澄</p>-齐物书舍
吴澄注云:“‘關鍵,拒門木也。閉門者,必用關鍵,然常人所为尔。有道者观之,则岂謂之善哉?善閉者以不閉为閉,故无關楗,而其閉自不可開。”
0285

《老子》28_01_校笺_03_严可均

<p>《老子》28_01_校笺_03_严可均</p>-齐物书舍
严可均云:“‘為天下蹊’,各本作‘谿’。”
0405

《老子》31_11_校笺_04_毕沅

<p>《老子》31_11_校笺_04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无‘是以’二字,‘處’作‘居’。‘言居上势則以喪禮處之’,河上公、王弼无‘居上势則’四字。”
0565

《老子》57_01_校笺_02_彭耜

<p>《老子》57_01_校笺_02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以正治國’,纂微、曹、陈‘正’作‘政’。”
01045

《老子》35_04_校笺_15_张舜徽

<p>《老子》35_04_校笺_15_张舜徽</p>-齐物书舍
张舜徽云:“此数句,帛书甲、乙本最为完足,今据写正。甲、乙本并作‘出言’,乃原文也。他本作‘出口’者,乃由‘言’字缺烂而为‘口’耳。惟帛书‘道之出言也’句,上有‘故’字,下有‘曰’...
0385

《老子》35_08_校笺_07_罗运贤

<p>《老子》35_08_校笺_07_罗运贤</p>-齐物书舍
罗运贤云:“‘用之不足既’,按《说文》‘既,小食也’。上文谓樂、餌可以止過客,而道则异是。樂可聽,餌可視可食,而道则不可視、聽、食也。故云‘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旧...
0485

《老子》17_03_校笺_10_于省吾

<p>《老子》17_03_校笺_10_于省吾</p>-齐物书舍
于省吾云:“何氏校刊,诸本无下‘其次’二字。纪昀謂《大典》‘侮之’上无‘其次’二字。按作‘其次畏之、侮之’者,是也。上句‘其次親而譽之’,河上本‘而’作‘之’,是也。诸石刊本同。(...
0505

《老子》20_03_校笺_14_水海

<p>《老子》20_03_校笺_14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老子》认为,世人所谓“唯”和“訶”即是與非、美與恶(丑)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也在不断变换。在前代认为是“是”,后代可...
0335

《老子》20_06_校笺_10_朱谦之

<p>《老子》20_06_校笺_10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熙熙’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列子·杨朱篇》‘熙熙然以俟死’之‘熙’字义同。‘熙熙’即‘嘻嘻’,《书钞》一五引《庄子》‘熙’作‘嘻’,《初学记》九、《事文类...
0305

《老子》20_14_校笺_13_水海

<p>《老子》20_14_校笺_13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帛书甲本作“若”,乙本作“若”,通行本作“若昏”。“”,当为“圈”字的异构。“圈”(hūn呼昆切),上古晓母文部【xuen】,守门者,多以受刑者充当。《说文·门部》:“閽,常以昏...
0365

《老子》67_13_校笺_05_焦竑

<p>《老子》67_13_校笺_05_焦竑</p>-齐物书舍
焦竑云:“‘以戰則勝’,一作‘以陳則正’,‘勝’作‘正’。”
0515

《老子》69_06_校笺_15_劳健

<p>《老子》69_06_校笺_15_劳健</p>-齐物书舍
劳健云:“王弼注云云,后人相承,多误解‘哀’字,如哀伤之义,大失其旨。王弼注‘慈以陈則正’句云:‘相慜而不避於难,故正也。’与此句注大同小异,則王弼本意当亦以‘哀’為慈爱而非哀伤。...
0565

《老子》74_06_校笺_03_范应元

<p>《老子》74_06_校笺_03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古本。”
0455

《老子》23_06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23_06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帛书甲、乙本。傅奕本句前有“從事於得者”,两处“德”字作“得”,谓“從事於得者,得者同於得”。顾欢本作“同於德者,德亦得之”。想尔本、景龙本、馆本、遂州...
0535

《老子》25_05_校笺_03_毕沅

<p>《老子》25_05_校笺_03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作‘字之曰道’。”
0455

《老子》77_02_校笺_04_陈汉章

<p>《老子》77_02_校笺_04_陈汉章</p>-齐物书舍
陈汉章云:“‘高者抑之’,言揉弓也。《大射仪》注:‘揉,宛也。’宛为屈抑也。‘下者舉之’,言扬弓也。《大射仪》注:‘扬弓者,执下末。’扬猶舉也。”
0375

《老子》78_01_校笺_07_张煦

<p>《老子》78_01_校笺_07_张煦</p>-齐物书舍
张煦云:'文津、开元、吕、林、葛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0385

《老子》26_05_校笺_16_水海

<p>《老子》26_05_校笺_16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今譣帛书甲、乙本,前句則作“輕則失本”,正与想尔本、王弼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古本相合。《韩非子·喻老》引作“輕則失臣”,“臣”則為误。顾广圻云:“‘臣’当作‘本’,傅本作...
0275

《老子》27_01_校笺_21_冯达甫

<p>《老子》27_01_校笺_21_冯达甫</p>-齐物书舍
冯达甫云:“行事依乎天理,顺乎自然,不用力,不着相,不露一点痕迹,事就干好了,这才算是善行。”
0425

《老子》79_01_校笺_07_陈柱

<p>《老子》79_01_校笺_07_陈柱</p>-齐物书舍
陈柱云:'报怨必当以德,若以怨报怨,必成大怨。尔时虽以德和之,其伤不复,已有餘怨矣。'
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