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0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想尔本、敦煌丙本、成玄英本“門”作“地”,“啓(简作启)”作“開(简作开)”,“能”作“而”,无“乎”字,谓“天地開闔,而為雌”。敦煌...
《老子》39_09_校笺_03_马叙伦
《老子》39_11_校笺_08_王卡
《老子》24_06_校笺_15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如食之残,如形之剩肉也;’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食之餘弃,形之贅疣,人必惡之;’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书纂微篇》:‘犹弃餘之食,适使人...
《老子》46_02_校笺_07_高亨
高亨云:“此言天下无道,战场在郊,牝馬上阵也。戎馬者军中所用之馬,与戎車戎衣同意。《周礼·夏官》馬质、校人并言戎馬,则戎馬之名旧矣。生,产驹也。《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古者...
《老子》78_01_校笺_17_吕惠卿
《老子》72_01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奚侗曰:‘此云威即谓可畏之事,如刑罚兵戎之属,民不畏其所可畏,其故由于不能安居乐业,而祸乱自兹起,則大可畏者至矣。此为治天下者垂戒,非为凡人言也。’什么是‘大可畏者’呢...
《老子》68_04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之力”二字,帛书本无,盖后人涉上句“是謂不争之德”而妄加。《老子》书中,“德”與“力”是不相对言的。又,“是謂配天”,正与前文“是謂用人”相对言,故不当删去“配天”前“是...
《老子》26_01_校笺_06_马叙伦
《老子》57_09_校笺_04_易顺鼎
《老子》44_04_校笺_06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本‘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王弼等诸本经文同此而无‘故’字。据经文内容分析,当从帛书甲本为是。按本章经文共分作三段:第一段讲生命與名、生命與财貨,何者为親...
《老子》20_04_校笺_02_孙鑛
《老子》65_08_校笺_03_焦竑
《老子》27_06_校笺_11_高亨
《老子》29_01_校笺_09_朱谦之
《老子》32_08_校笺_04_张煦
《老子》12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故去罷耳此”,“罷(简作罢)”為“彼”的音假(上古二字皆為歌部),“耳”是“取”的假借(上古“耳”為之部,“取”為侯部。因之部【a】和侯部【o】元音相近,故可旁转,...
《老子》41_11_校笺_07_钱钟书
钱钟书云:“‘大音希聲’。按:《庄子·天运篇》‘无聲之中,独闻和焉’,即此意。脱仿前说一四章之例,强为之容,则陆机《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聲胜有...
《老子》67_05_校笺_08_宋常星
宋常星云:“太上之慈,视天下如一家,视万民如一身,天下共入于陶成之内,万物咸遂其生成之泽,是慈之量也。太上之儉,以无為而节天下之有為,以无欲而化天下之有欲,天下归于儉,则奢侈之风不...
《老子》26_05_校笺_19_蒋锡昌
《老子》18_02_校笺_06_张煦
《老子》31_10_校笺_06_马叙伦
《老子》11_02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考工记》‘无、有’用為二名,‘无’指車轂内外空间而言,‘有’指車轂而言。有車轂而无空间,固不能利转;有空间而无車轂,亦不能利转。《老子》此‘无’,与《考工记》谊同;但...
《老子》16_02_校笺_02_范应元
《老子》20_17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易州‘以’作‘已’。各本‘我’上并无‘而’字,以下句例之,当有‘而’字。各本‘且’并作‘似’,潘同此(作‘且’)。‘啚’,各本作‘鄙’。按:‘有以’之‘以’,借为‘...
《老子》42_01_校笺_01_校勘
《老子》26_音韵_02_朱谦之
《老子》67_11_校笺_04_王卡
王卡云:“P二六三九《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本、强本‘舍’并作‘捨’。影宋本(宋刊河上公本)无‘其’,据道藏本补。” 又,河上公注云:“舍其後己,但为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