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9_01_校笺_02_罗运贤
《老子》35_05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弼注曰:‘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则王同此(‘淡兮其无味’),‘味’下有‘也’字。今王本盖为后人依别本改之矣。罗卷...
《老子》36_04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彭耜本‘將欲奪之’,作‘將欲取之’。《吕氏春秋·行论篇》曰:‘《诗经》曰:將欲毁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必高舉之。’亦與此词异谊同,疑亦为《老子》所出。”
《老子》21_音韵_02_朱谦之
《老子》79_03_校笺_06_张煦
《老子》50_03_校笺_04_张舜徽
《老子》13_02_校笺_04_焦竑
《老子》13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是謂龍辱若驚”,“胃”為“謂”之音假或省写,《甲本释文》已校改。乙本作“是胃弄辱若驚”,“胃”為“謂”之假借,“弄”為“寵(简作宠)”之假借,《乙本释文》已校订。...
《老子》14_03_校笺_03_彭耜
《老子》37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愚而欲□,□□□之以无名之楃”,“化”假作“愚”,“欲”后损掩“作吾將闐”四字,《甲本释文》校补為“作吾將鎮”;“樸”假作“楃”(二字上古皆為屋部,属叠韵通假)...
《老子》80_07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使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古本。····随地所产以食、以服,甘之、美之,不馁、不冻;随其风俗,务其業次,安之、樂之,不治而不乱;鄰國雖甚近,而使民各安其安,自足其足,至...
《老子》39_13_校笺_12_蒋锡昌
《老子》05_03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囊底曰橐,竹管曰籥。冶炼之处,用籥以接囊橐之风气吹炉中之火。天地之間虚通而已,亦如竹管之接气,虚而不曲也。气来则通,气往则不积,譬彼橐风之俞动,则此籥气之俞出,炉中之物...
《老子》32_04_校笺_07_唐玄宗
《老子》12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不□□”。“聖(简作圣)”音假作“聲(简作声)”(上古二字皆為书纽耕部),“腹”后无“而”字,损掩“為目”二字。乙本同此两句,唯“聖”省作“...
《老子》58_音韵_07_水海
《老子》14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同;乙本“其”作“亓”,《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甲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御注三本、景福本、敦煌丙本、楼正本、李约本、强思齐本、陆希声本、杜光庭本、诸宋金人本、...
《老子》20_08_校笺_13_罗运贤
《老子》39_04_校笺_17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应作“侯王”,与“正”字自谐句中韵也。又,作“正”是。正,為准则、标准之义。黄生《字诂》云:“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某月為岁首,盖准此以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
《老子》23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帛书乙本前句“飄(简作飘)”作“”,后句同。今从甲本。王弼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林希逸本、董思靖本、王雱本、彭耜本、张嗣成本、张之象本“飄(简作飘)”字前皆有...
《老子》48_01_校笺_03_焦竑
《老子》27_08_校笺_07_易顺鼎
《老子》54_02_校笺_03_彭耜
《老子》54_04_校笺_12_水海
水海云:《老子》故本当作“其德有餘”。《韩非子》如此文字,说明韩非所见先秦故本作“有餘”而不作“乃餘”。帛书乙本同《韩非子》,不误也。古棣认为作“乃餘”,但在译文时,却又译为“有餘...
《老子》09_05_校笺_04_焦竑
《老子》11_01_校笺_03_罗振玉
《老子》57_07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景福、柰卷、河上并作‘法物’,楼正、傅、范、王羲之并作‘法令’。作‘法令’是也,‘法物’无义。强本成疏‘法物犹法令’,知‘法令’义优。···‘物’字盖涉上文‘奇物’...
《老子》39_05_校笺_09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无‘一’字,下句又以‘谓’起,苏辙曰:‘致之言极也。’高亨曰:‘致,犹推也,推而言之如下文也。’如此,‘其致之也’,似是启下,非总上,高说是。‘一’字当属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