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8_04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甲、乙本作“閣”,此字则同“悶”,昏悶之谊。作“昏”者,与此义通。“昏”,同“昏”。《玉篇·日部》:“‘昬’同‘昏’。”今当从帛书甲、乙本作“”。又,乙本有“安”字,甲本作...
《老子》52_02_校笺_07_罗运贤
《老子》31_03_校笺_08_徐梵澄
徐梵澄云:“‘故有欲者···’,通行本作‘故有道者·..·’。‘故有欲者弗居’,且何欲也?——此殆為侯王言者,欲得志於天下也。如孟子说齐宣王之言,曰:‘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
《老子》31_11_校笺_17_高延第
《老子》56_04_校笺_11_马叙伦
《老子》36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魚不脱於潚”,“不”后无“可”字,“淵(今简作渊)”作“潚”,高明谓“假‘潚’字为‘淵(简作渊)’”,帛书整理小组认为“潚”为“淵(简作渊)”之讹。按:上古“潚”...
《老子》65_02_校笺_03_武内义雄
《老子》21_04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芒兮芴兮,中有物兮’,王弼、司马公同古本,别本作‘其中有物’。今從古本。谓以道為无则非无,以道為有则非有,故曰:芴兮芒兮,芒兮芴兮;然而万象由斯而见,万物由斯而出,故...
《老子》39_13_校笺_05_薛蕙
《老子》77_01_校笺_07_朱谦之
《老子》77_07_校笺_08_王弼
《老子》30_08_校笺_05_纪昀
《老子》15_08_校笺_10_许抗生
许抗生云:“沌,甲本缺字,乙本作‘沌”,想尔本作‘混’,傅奕本、通行本皆作‘敦’。马叙伦说:‘古书混沌或作困敦,或作混敦,皆叠韵连语。敦、混二字一义。’混、敦、沌三字实均為一义。沌...
《老子》64_03_校笺_04_范应元
《老子》80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四句,帛书甲、乙本皆同此,今从帛书本。《甲本释文》校注云:“通行本作‘安其居,樂其俗’。”按: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景福本、邢玄本、敦煌庚本、楼正本、李约本...
《老子》20_10_校笺_16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作‘儽儽兮其若不足似无所歸’。范谓‘王弼同古本’,则今王本作‘儽儽兮若无所歸’者,经后人改易矣。宋河上、磻溪、赵写作‘乘乘兮若无所歸’。河上注曰:‘我乘乘如穷鄙无...
《老子》68_音韵_03_水海
《老子》75_03_校笺_03_范应元
《老子》77_08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成功”,敦煌庚本、敦煌辛本、馆本、卷子成疏等正同此,《老子》原本当如此二字。此二句与第二章文字有异,当為原文。 又,河上公注云:“聖人為德施惠,不恃望其报也。功...
《老子》45_05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此文(指‘躁勝寒,静勝熱’)疑作‘静勝躁,寒勝熱’。二十六章:‘静為躁君’,‘静’、‘躁’对言,其证一也。六十章王注:‘躁则多害,静则全真;’六十一章王注:‘雄躁动贪欲...
《老子》53_04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朝甚除”:“朝”(cháo),陆德明谓“直遥反”,指朝廷宫殿。“除”,有以下几种解释:(1)洁好、整洁,如王弼等注;(2)完美,如陈懿典谓“朝廷虽甚美”是也;(3)除去,开也,...
《老子》31_02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或’為‘咸’讹。此十字(指傅奕本本句与下句‘故有道者不處’)乃因二十四章错简而复出者。成(玄英)於此二句无疏,是成无此文。石田羊一郎以此二句為衍文。”
《老子》55_06_校笺_13_苏辙
苏辙云:“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婴儿况之者,皆言其体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婴儿汨然无欲,其体之者至矣。然而物来而不知应,故未可以言用也。道无形体,物莫得而见也,况可得而伤之乎?人之所以...
《老子》14_01_校笺_03_陈碧虚
《老子》17_06_校笺_05_毕沅
《老子》26_04_校笺_14_古棣
古棣云:“‘奈何’,河上公本、王弼本如此;帛书作‘若何’;傅奕本作‘如之何’。三者于义皆通,於文亦无别。大多数本子皆作‘萬乘之主’,‘主’字帛书甲本作‘王’。河上注说:‘王者至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