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72页

《老子》25_02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寂’、‘寥’当依《释文》改作‘宗’、‘寞’,以复王本之真,今本盖后人依河上本改之。强本成疏引经文云:‘寂寥;’是成本无二‘兮’字。按:王注:‘寂寥,无形体也。’此...
04714

《老子》48_04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无為則无不為’,司马温公与古本有‘則’字,陈韶、王弼同古本。”水海按:今见诸王弼本不作“則”,而作“而”。
04711

《老子》28_10_校笺_15_王弼

王弼注云:“真散則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师,不善為资,移风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0476

《老子》55_10_校笺_04_易顺鼎

易顺鼎云:“《内经》卷一王冰注引作‘不道早亡’。”
04714

《老子》14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兮”误译作“呵”;乙本“兮”,亦误译作“呵”,“名”作“命”。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易玄本、敦煌丙本、楼正本、节解本、成玄英本、李约本、强思齐本、...
04710

《老子》64_音韵_02_邓廷桢

邓廷桢谓:持、谋韵,云:“謀,古音在之咍部,凡《诗经》五见,皆与蚩、丝、丘、期、媒、姬、思、骐、时等字為韵。”
04715

《老子》39_10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王侯无以為貞,將恐蹙’,古本如此。河上公‘為貞’下有‘而貴高’三字。‘蹙’音厥,僵也。”
04714

《老子》40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反也者”三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皆无两“也”字。赵至坚本“反”作“返”,其他诸本同帛书乙本。
04711

《老子》23_04_校笺_09_奚侗

奚侗云:“强梁之气,反乎自然,其势不可久。··强梁之气,虽天地亦不能持久,何况於人?”
04714

《老子》42_08_校笺_05_薛蕙

薛蕙云:“‘我亦教之’,一作‘亦我教之’,一作‘亦我義教之’。”
0479

《老子》47_04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知’当作‘至’。‘名’,白、张嗣成及《韩非子·喻老》引作‘明’,当从之。然‘名’、‘明’实一字(详余撰《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04715

《老子》37_05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不欲以静’,一作‘无欲’。”
0479

《老子》07_02_校笺_13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任萬物之所生。既任萬物之所生,乃能長生萬物,而无生之累也。于天言長,于地言久,则重于久可知也。”
0477

《老子》62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尊行’,‘行’,下孟反。”水海按:“下孟反”同《广韵》“下更切”,上古为匣纽阳部,音【xean】,今音即 xìng。
0477

《老子》21_09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奚’,河上公、王弼作‘何’。李约无‘哉’字。”水海按:李约作“吾何以知衆甫之然?以此。”
04710

《老子》74_04_校笺_03_卢文弨

卢文弨云:“藏本‘常有司殺者殺,夫司殺者是大匠斵’,此王本也。明皇本‘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谓代大匠斵’。”
04715

《老子》42_07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罗卷、臧疏、彭、寇、张嗣成、馆本、磻溪并无下‘或’字。”
04710

《老子》05_04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王弼、顾欢本作‘不掘’。‘俞出’,各本作‘愈出’。”
0476

《老子》34_01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汎’,陆、王弼作‘氾’,又作‘汎’;李:凡范切,言大道汎然无泽,应彼萬象。”
04712

《老子》59_07_校笺_08_刘师培

刘师培云:“河上本‘柢’作‘蒂’。注云:‘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按:《韩非子·解老》云:‘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之所謂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
04712

《老子》66_03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王弼无‘聖人’,河上、王弼作‘上民’。‘必以言下之’,御注作‘以其言’。”
04714

《老子》20_09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若’作‘如’;‘咳’,河上公作‘孩’。《说文解字》曰:‘咳,篆文孩。’古文字同。”
04714

《老子》39_06_校笺_07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无以者,致诚之辞也。以,用也。夫矜存者丧,执得者失,言天得道用以致清浮,若不守道冲和,而但矜用其清,將恐至于破裂不成象也。”
0475

《老子》27_01_校笺_09_严可均

严可均云:“‘轍迹’,河上作‘徹迹’,王弼作‘徹跡’。”
04710

《老子》02_03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毕、刘、蒋三人之说甚是。帛书甲、乙本“長短之相刑也”,用“刑”字假“形”字,而不作“較(简作较)”。“刑”、“形”古多通假(上古二字皆为匣纽耕部),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04711

《老子》06_02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开元无上‘之’字及‘是謂’二字。”
04712

《老子》15_0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豫’,如字,本或作‘懊’。简文与此同也。”
0476

《老子》61_07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過’,古禾反,又古卧反。”
04715

《老子》19_04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三者,以為文不足也’,古本。王弼同古本。谓‘聖知’、‘仁義’、‘巧利’三事,所当弃絶者,以為文不足以化民,当反其本矣,不可使文胜质也。”
04713

《老子》41_12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大象无形”与《道篇》“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意同。“大象”即《道篇》的“执大象”的“大象”。这个复合词赋予了“道”的含义。成玄英疏:“大道之象,象而无形也。”
0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