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77页

《老子》11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乙本皆如此,今从之。想尔本、景龙本、敦煌乙本、敦煌丙本、遂州本无“故”字,作“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其他诸本同帛书本。
04710

《老子》12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馳騁田臘使人□□□”,“獵”假作“臘”(二字上古皆為来纽叶部),“心發狂”三字损掩,《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句,唯“獵”假作“臘”,《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
04713

《老子》58_01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其政閔閔’,范同此。各本及《淮南子·道应训》引并作‘悶悶’。按:‘閔’即为‘紊’。‘其民偆偆’,范同此。馆本作‘蠢蠢’,宋河上、臧疏、易州、柰卷、白、张之象、潘及《治...
04712

《老子》80_07_校笺_11_宋徽宗

宋徽宗注云:“耕而食,织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华故美,不扰故安,存生故樂。居相比也,聲相聞也,而不相與往來,当是时也,无欲无求,莫之为而常自然,此之谓至...
0477

《老子》67_01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训“肖”为“象(像)似”、“类似”则当。“肖”,乃为《老子》书所用楚方言。扬雄《方言》卷七云:“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西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
04711

《老子》67_13_校笺_01_校勘

此三语,帛书甲本作“夫兹,□□則勝,以守則固”,“兹”为“慈”之假,“則勝(今简作胜)”前损掩“以戰(今简作战)”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作“夫兹,以單則朕,以守則固”。...
04712

《老子》69_03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陈鼓应说可参考。陈柱谓下“行”為“胻”之省,《玉篇》云:“胻,户当切,《说文》曰‘胫耑也’。”“行无行”则為虽然要行动,却像无胫腿可行一样。此备一说。下“行”,今音 háng。...
0475

《老子》27_08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陆希声无‘者’字,下同。”
04710

《老子》55_10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寇、二赵、吴、磻溪‘謂之’作‘是謂’。二‘不’字,罗卷、馆本、臧疏作‘非’。《经幢》不重‘不道’二字。‘已’《经幢》作‘以’,寇作‘死’。”
04714

《老子》67_03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林、苏无‘也’字,林并无‘夫’字,赵‘也’作‘矣’。”水海按:苏辙《道德真经法》的经文有“也”字。
0477

《老子》38_07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马叙伦、蒋锡昌之说是。而古棣在第一句有双“失”字,后三句中无后“失”字,谓:“德属于道,道是体、德是用,用韩非的话说就是‘德者道之功’,所以第一句应作‘失道而失德’。失道即...
04713

《老子》21_09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狀’、‘哉’,河上一本直云‘吾何狀也’。”
0476

《老子》23_04_校笺_08_宋常星

宋常星云:“天地之道,本是自然,飄風驟雨者,虽是天地之為,发泄太甚,非自然之道。然聚散不常,气回力尽之时,未有不反於晴明者。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人事之不自然者,岂能长久乎?”
0475

《老子》36_04_校笺_17_余培林

余培林云:“春秋时晋献公將要灭掉虞国,先送给虞君大璧和宝马,请借路让军队通过攻打虢国,虞公贪图璧和马,就答应借路。晋国在灭掉虢国以后,回师经过虞国,就顺手把虞国消灭掉了。这就是‘將...
0475

《老子》62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葆”作“葆”,《甲本释文》校为“寶(简作宝)”。按:《说文》无“葆”字,而有“葆(bǎo)”字,疑“葆”即“葆”之异体字,“葆”有“寶”义,“葆”通‘寶’,《史记·...
0478

《老子》70_05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稀’字,寇及《治要》引同此。各本及《汉书·扬雄传》引作‘希’。‘則我贵矣’,罗卷、柰卷及孙盛《老子疑问反讯》、《治要》、《汉书·扬雄传》颜注引并同此。潘作‘則我者貴矣...
0477

《老子》23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同於□者,道亦失之”,“於”后损掩“失”字;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顾欢本作“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傅奕本作“於失者,失亦得之”。道藏河上公本、...
04712

《老子》43_04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不言之教”,其“不言”与孔丘的“无言”相近。《论语·阳货》记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无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04710

《老子》27_03_校笺_15_许抗生

许抗生云:“‘用’,甲本作‘以’,乙本作‘用’,通行本、河上公本皆作‘用’。今从乙本。籌策,甲本作‘檮菥’,乙本作‘檮’,傅奕本、通行本皆作‘籌策’。‘檮菥’、‘檮’实皆应作‘籌策...
0475

《老子》52_07_校笺_06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光照外也,既即照而忘韬光晦迹歸明于昧,故云‘復歸其明’也。下文云‘光而不耀’也。”
0475

《老子》54_03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五句‘修之’下,河上、王弼本皆有‘於’字,帛书乙本无‘於’字,与《韩非子·解老》合,盖原文如此。”
0479

《老子》62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皆如此。今从帛书本。其他诸本“賀(简作贺)”皆作“加”,《甲、乙本释文》、复旦本、高明本、沙少海本、许抗生本等今人本皆依他本校改“賀”为“加”,实为误校。按:作...
0476

《老子》72_05_校笺_02_朱谦之

朱谦之云:“‘去彼取此’句,见十三章,三十八章,《淮南子·道应训》引同此。”
04710

《老子》22_09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河上无‘能’字。”
04714

《老子》25_02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寂’、‘寥’当依《释文》改作‘宗’、‘寞’,以复王本之真,今本盖后人依河上本改之。强本成疏引经文云:‘寂寥;’是成本无二‘兮’字。按:王注:‘寂寥,无形体也。’此...
04714

《老子》48_04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无為則无不為’,司马温公与古本有‘則’字,陈韶、王弼同古本。”水海按:今见诸王弼本不作“則”,而作“而”。
04711

《老子》28_10_校笺_15_王弼

王弼注云:“真散則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师,不善為资,移风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0476

《老子》55_10_校笺_04_易顺鼎

易顺鼎云:“《内经》卷一王冰注引作‘不道早亡’。”
04714

《老子》14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兮”误译作“呵”;乙本“兮”,亦误译作“呵”,“名”作“命”。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易玄本、敦煌丙本、楼正本、节解本、成玄英本、李约本、强思齐本、...
04710

《老子》64_音韵_02_邓廷桢

邓廷桢谓:持、谋韵,云:“謀,古音在之咍部,凡《诗经》五见,皆与蚩、丝、丘、期、媒、姬、思、骐、时等字為韵。”
0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