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6_05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輕則失臣’,王弼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老子》46_06_校笺_05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韩非子·喻老》引作‘知足之为足矣’,当为古本。”
《老子》27_04_校笺_21_水海
水海按:从哲学思想上来说,“閉門”,指關閉心智之門。《德篇》“塞其说,閉其門,冬身不堇”(通行本为第五十二章)。老子认为心智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而形成的輕躁的欲望,所以老子提...
《老子》10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损掩前句,《甲本释文》已校补,后句同此;帛书乙本“搏”作“槫”,《乙本释文》校改作“搏”(高明、许抗生亦校为“搏”)。其他文字同此。今从《乙本释文》。其他诸本“搏”...
《老子》13_05_校笺_03_奚侗
奚侗云:“吴澄本无‘是謂寵辱若驚’六字,以下文例之,似是。”
《老子》37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无名之樸。”名【mǐen】、作【tsǎk】、樸【p'eǒk】為韵。名【mǐen】,耕部,作【tsǎk】,铎部,樸【p‘eǒk】,屋部...
《老子》22_08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矜’作‘矝’,盖‘矜’之缺笔。案:‘矜’,借為‘兢’。《说文》:‘兢,竞也。读若矜。’古书矜夸字皆‘兢’之借。后同。”
《老子》75_今译
人民的饥饿,因为他们被收取粮食税太多,所以饥饿。百姓的不易治理,由于统治者强作妄为(,而骚挠他们),因此不易治理。民众的轻死,在于他们把谋求生存的事看得很重,因而轻死。只有不把形体...
《老子》47_音韵_04_魏了翁
魏了翁云:“六经凡下皆音户,舍皆音暑。不特六经,古音皆然。”(陈第《毛诗古音考》引)
《老子》50_05_校笺_01_校堪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乙本前句损掩句首一“夫”字,后句句尾无“也”字。今从甲本。严遵本、宋刊河上公本、王羲之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邢玄本、遂州本、楼正本、李约本、杜光...
《老子》52_04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勤’作‘懃’。”按:罗卷本作“勤”。
《老子》13_09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傅、范本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范注‘古本’二字,陈碧虚引王弼本与傅、范同,当亦王弼之古本。遂州本作‘故貴以身於天下者····’;敦煌两本作‘故貴以身於天下.··...
《老子》81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高本汉则以信、善為韵。武内义雄以積、有、多為韵。
《老子》39_11_校笺_11_唐玄宗
唐玄宗注云:“侯王貴高,兆民賤下,為国者以人為本基,当劳谦以聚之。”
《老子》71_01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知不知,尚矣’,古本。‘尚’,庶几也。一作‘上’。今从古本。”
《老子》73_04_校笺_20_水海
水海按:“繟”字众说纷纭,概括起来约有四派。其一是“繟”当为“坦”说,有宋徽宗、蒋锡昌、大田晴轩、劳健、张松如、楼宇烈、高明等人。当为主“坦”派。其二是“繟”当为“默”说,有范应元...
《老子》25_音韵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改、殆、母,之部;道,幽部,此之幽通韵。遠、反為韵。《论语》中《子罕》逸《诗》,《楚辞》中《离骚》、《国殇》、《哀郢》,皆有旁证。又,‘强名之曰大’之‘大’字,与下五‘...
《老子》32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前句句首损掩“侯”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二句。今从乙本。想尔本、索洞玄本、景龙本、敦煌丁本、遂州本、傅奕本、白文本、姚鼐本...
《老子》58_08_校笺_15_高明
高明云:“乙本无‘聖人’二字,今本除严本外,其他皆有之,究属孰是?从前后文义分析,前文则谓:‘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后边则接‘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至不肆...
《老子》19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聖(简作圣)”作“聲”(為“聖”之音假,二字皆為书纽耕部),无“而”字,“倍”假作“負(简作负)”(二字皆属并纽之部),《甲本释文》已校改;乙本前句“聖”省作“取...
《老子》66_04_校笺_08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欲令众生在己之先,所以退身居物之後。故经云:一切未得道,我常不有望前,则处下而反高。此则守退而翻进。”
《老子》21_音韵_05_古棣
古棣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句不与下句押韵,而与上句‘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押韵,这即是所谓续韵例。黄侃说:孔广森《诗声...
《老子》39_13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榖”为“穀”的俗写(参见《龙龛手镜》)。
《老子》72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母閘亓所居,毋猒亓所生”,前句“毋”假作“母”(上古二字皆为明母,为双声假借),“其”作“亓”;《甲本释文》则校“母”为“毋”,校“閘(简作闸)”为“狎”,校“...
《老子》13_11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愛以身’,广明、景福二本作‘愛身以’;吴云《二百兰亭斋金石记》误校广明作‘愛以身与為天下者’,与景龙同。又‘為天下’者,罗振玉《道德经考异》误校景龙本‘者’作‘矣’,...
《老子》59_02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葛‘惟’作‘為’。”
《老子》14_08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尋尋”,通行本多作“繩繩”,皆為叠音词。“繩繩”(mǐn mǐn),河上公注“行动无穷极”,《释文》谓“无涯际之貌”,唐玄宗疏為“运动不绝之意”。《诗经·周南·螽斯》“宜尔子...
《老子》16_0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至”、“致”通,但《老子》原本当作“至”。河上公注:“‘至虚極’,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於虚極。”河上公本经文及注文皆作“至”,正与帛书本合。“督”,察视之义。...
《老子》41_13_校笺_03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至道妙本,幽隱窈冥,非形器之所测量,岂名言之能诠辩也。”
《老子》50_05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夫何哉’,《韩非》与古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