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9_01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絶聖棄知,民利百倍’,古本。”
《老子》01_06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徼’作‘暾’。按:‘徼’当作‘竅’。(后同。)《说文》:‘竅,空也。’‘竅’与‘杪’对言,《庄子·庚桑楚篇》曰:‘出无竅,有所入而无竅者有长,有长而无乎剽者宙也。...
《老子》22_04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有“是以”,傅奕本则无。此“是以”是承上句而言,故不可或缺。帛书甲、乙本作“執一”,而《慎子》引及今通行本作“抱一”,暂从帛书本作“執一”。“牧”,治也。高明说...
《老子》26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语,帛书甲本“輕(简作轻)”假作“巠”,《甲本释文》已校正。乙本同此两语。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御注三本、邢玄本、英伦本、楼正本、虞世南本、李约本、陆希声本、...
《老子》46_01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卻走馬以糞’,古本‘糞’作‘播’。吴幼清本作‘以糞車’。”
《老子》14_10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是謂芴芒’,古本。《音辩》云:‘芴,音忽。芒,虚往切。於无非无曰芴,於有非有曰芒。’《淮南子》、扬雄、傅奕同古本。《庄子·至乐篇》曰:‘天无為以之清,地无為以之宁,故...
《老子》13_02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道藏》陈碧虚本作‘何謂寵辱’,毕沅謂陈本作‘何謂寵辱若驚’,较《道藏》多‘若驚’二字,不知所据何本?或谛视有误欤?俞樾言陈本与毕沅同,盖即据毕氏而云也。”
《老子》31_09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至元同开元(即御注本)。邢州‘志’作‘意’,无‘矣’字。”
《老子》68_音韵_02_古棣
古棣云:“帛书最末两句,甲本作‘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乙本作‘是謂用人,是謂肥(配)天,古之極也’。许抗生从乙本,并谓‘疑传本之力两字為后人增之’。此校误。如依乙本则失韵,...
《老子》22_06_校笺_03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聖人不以其目視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視,故能明达也。”
《老子》28_07_校笺_06_宋常星
宋常星云:“知白守黑,不受万物之染,终无得失之患,所以聖人以此為天下式,即万民之模范,万事之准則也。”
《老子》30_07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是果而勿彊’,范、吴‘是’下有‘謂’字,‘彊’字同此。磻溪‘彊’作‘强’,赵(秉文)同。彭、白、张之象、赵写无‘是’字。石田羊一郎作‘是謂果而彊’。”
《老子》60_01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亨’,王本作‘烹’,与景福本同。《释文》出‘烹’字,注:‘不当加火’,则王本原作‘亨’,今改正。景龙本、敦煌本均作‘亨’。又‘鮮’,敦煌辛本作‘腥’,注河上作‘鮮’。...
《老子》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果而不得以是’,各本‘以’作‘已’,无‘是’。”
《老子》77_07_校笺_09_唐太宗
唐太宗疏云:“老子疾时不能同天道,下济以恤於人,光大其德,故举天道以劝云,谁能同天之道,損其有餘,以赒奉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乃能然尔。”
《老子》55_述评
《老子》本章主要宣扬了真正的养生之道。可以说这一章是五十章的姊妹篇。 老子在五十章中就对那种违背生命规律而妄动、过甚追求生命的所谓“生生”的养生之道,给以断然否定,并提出了顺任自然...
《老子》57_09_校笺_05_罗运贤
罗运贤云:“《东征赋》注引‘我无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西京赋》注引‘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御览》六二四及六五九亦并以‘我好静而民自正’句,置于‘我无事而民自...
《老子》64_08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作“百仞”不误,此言高。正与上文“九成”言高相谐。我疑心:古文“仁”字作“”,从千、心。传写者先由“仞”假为“仁”,后传者误写“百仞之高”為“百千之高”,后再误写為“千里之...
《老子》31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帛书乙本作“銛為上,勿美也”,“襲(简作袭)”作“”。今从甲本。傅奕本、王真本、白文本前句句首有“以”字,“銛襲”作“恬憺”,谓“以恬憺為上”;后句作“故不美也...
《老子》25_01_校笺_08_王弼
王弼注云:“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
《老子》75_04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夫惟无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也’,古本。”
《老子》20_14_校笺_15_范应元
范应元云:“谓我獨守道如昧,俗人皆察察用智。”
《老子》02_01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广明三年经幢残石本‘已’字作‘矣’。《论语集解》义疏九引两‘皆’字并作‘以’。”
《老子》64_1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能輔萬物之自□,□弗敢為”,前句损掩一“然”字,后句损掩一“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严遵本、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
《老子》65_01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愚”。作“遇”者,“遇”与“愚”古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遇,假借为愚。”),作“娱”者,为“愚”之借(上古二字皆为疑母,为双声假借)。因作“...
《老子》21_06_校笺_07_王弼
王弼注云:“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老子》69_06_校笺_08_张煦
张煦云:“葛‘抗’作‘杭’,无‘相’字。各本‘若’作‘加’,无‘矣’字。”
《老子》36_音韵_07_古棣
古棣云:“‘是謂微明。柔之勝刚,弱之勝强。’明、剛、强为韵,三字皆入阳部。‘是謂微明’,按意义属上文,但與上文不谐韵,而與下文谐韵,这就是所謂续韵。”水海按:据帛书“明”與上句“予...
《老子》60_02_校笺_13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蒞’,临也。言用正道以临天下者,使邪魅之鬼不敢为妖孽之患也。”
《老子》79_述评
这里老子提出'怨',并指出了杜绝产生'怨'的根源等问题。 老子认为'怨'是一种产生社会祸乱的因素,要自善修德,杜绝'怨'于未生。如果等到'大怨发生而再希图和解,那定会留下余怨',这当然不是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