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3_07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据彭说,则彭见《释文》本作‘誇’字;罗卷、馆本亦作‘盗誇’;寇、赵、磻溪作‘誇’;范作‘牵’;陆(希声)作‘竽’;各本作‘夸’;集唐‘盗夸’乙转,疑误。成疏云:‘且矜且...
《老子》31_08_校笺_13_唐玄宗
唐玄宗疏注云:“夫不能以德怀来而用兵求戰勝,故虽克勝,犹惭德薄,不以為美。夫勝必多殺,故以勝為美者,是好樂殺也。”
《老子》09_02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诸本并作‘揣’。《说文解字》无‘’字。傅奕本惟此句下有音义云:‘,音揣,量也。’按:‘量’之义即‘揣’字。《左传》所称‘揣高卑’,是或‘散’为‘揣’字古文欤?!又顾...
《老子》55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逢喂地弗螫”,“逢”即“蠭”之省形或音假,“喇”即“蛪”(là)之音借,“地”为“蛇”之假借(上古二字皆为歌部)。《甲本释文》校作“蜂蟹虺蛇弗螫”,并注云:“《广...
《老子》10_01_校笺_04_孙诒让
孙诒让《札迻》云:“按:旧注并以‘天之道’断章,而读‘載營魄抱一’為句,《淮南子·道应训》及《群书治要》三十九引‘道’下并有‘也’字,而章句亦同。《楚辞·远游》云‘載營魄而登霞兮’...
《老子》32_02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作“而天下弗敢臣”。因上句谓“樸雖小”,下句意义有转折,所以用转折连词“而”,以與上句的“雖”相应,遂构成转折复句。通行本无“而”字,盖传抄中误遗也。又“弗”...
《老子》56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同。帛书乙本作“□□得而害利,□□□得而害”,前句损掩“不可”二字,“利”前“有‘害’字,衍,帛书有钩去的痕迹”(帛书《老子乙本释文》校注);后句损掩“亦不可”三字...
《老子》34_02_校笺_12_范应元
范应元云:“(道)生物之功既成,未尝名為己有。”
《老子》34_05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歸焉’,古本作‘歸之’。‘不為主’,‘為’,一作‘知’。可名於大尔,言不可名大。既云可左可右,所以非大。非大,所以成其大。”
《老子》58_02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詧詧’,吕等作‘察察’。‘缺缺’,林作‘缺’。”
《老子》14_07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易州‘其下’作‘在下’。”
《老子》14_10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甲本释文》已校补,校补为“是謂忽恍”;乙本作“是胃沕望”,“胃”為“謂”之假借,《乙本释文》和高明则校此句為“是謂忽恍”。宋刊河上公本“謂”作“爲(简作为)”...
《老子》60_04_校笺_06_顾广圻
顾广圻云:“傅本及今《德经》‘民’皆作‘人’。按:《韩非子》自作‘民’。”
《老子》15_05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猶兮’,纂微、苏、曹、陈并无‘兮’字。”
《老子》63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作“天下之□□□易,天下之大□□□”,前句损掩“難作於”三字,后句损掩“作於細”三字,《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帛书甲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
《老子》69_音韵_03_邓廷桢
邓廷桢云:客、尺为韵,鱼、虞部之入声也。客,各声,古音在御部。《诗经·楚茨》与“莫”、“庶”、“度”、“错”等字为韵。尺,古音在御部,《诗经·閟宫》与“柏”、“度”等字为韵。
《老子》70_04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也’字。”
《老子》39_14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此其’,古本作‘是其’。‘非乎’,古本作‘非歟’。”
《老子》39_16_校笺_09_高延第
高延第云:“‘琭琭’,《史记·平原君列传》作‘録録’,《后汉书·冯衍传》作‘碌碌’,注:‘碌碌为人所貴,落落为人所賤。’河上注以‘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王弼以为‘琭琭珞珞,体尽于形...
《老子》41_03_校笺_09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下士识不及理,聞道不信,谓为虚诞,则嗤笑之,亦犹章甫致贱于越人,和璞见遗于楚国,故庄子云:‘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矣。’至道幽玄,深不可识,明而若昧,理反常情,下士蒙愚,所...
《老子》73_04_校笺_12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据范、陈所见王本‘繟’作‘坦’,当从之。《道德真经集注》引王注:‘故曰:坦然而善謀也’,亦王本作‘坦’之证。《释文》既出‘繟’字,又出‘坦’字;作‘繟’不應出‘坦’...
《老子》22_11_校笺_06_高明
高明云:“‘誠全歸之’,則謂苟行曲实得全,复歸自然也。《老子》所謂‘歸’者,皆謂复原或恢复。如第二十八章‘复歸于婴儿’,‘复歸于无极’,‘复歸于朴’。马叙伦疑‘此三句似注文’,盖謂...
《老子》76_01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人之生’,司马、苏、曹、陈、叶‘人’并作‘民’。‘其死也堅强’,陆:‘强’,其两切,旧其良切;叶无‘也’字。”
《老子》23_今译
少说自然方面的话。旋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们这样呢?天地自然尚且不能长久,又何况于人呢?因此,从事于“道”的,就应和“道”相合;从事于“德”的,就应和“德”相合...
《老子》44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仅残留“名與”二字,余皆损掩。今从甲本。“亲”,后来写作“親”,今又简化为“亲”。景龙本两“孰”字假作“熟”。其他诸本与《韩诗外传》卷九所引并同此。
《老子》77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補”與“與”义通。然《老子》原本当作“益”(见前校注文)。“補”当為注文,传写者羼入,后又改為“與”也。以上四句皆明張弓之道,言:天道像拉弓一样,弓舉得过高了,就压低一些...
《老子》44_04_校笺_09_宋常星
宋常星云:“知足之人,衣不求于文锦,布衣足以为暖;食不求于百味,藜藿足以为饱,视听言动,无往不是克己之功,卓然而守,身安而道泰,超然自得,进退以无忧,困辱之端于何有乎!知止之人,止...
《老子》27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同此;帛书乙本“以”作“用”,“菥”作“(高明作‘答’)”。今从甲本。河上公本、白文本、(唐)李荣本、林希逸本、董思靖本、陈景元本、邓锜本、张嗣成本、李道纯本、杜道坚...
《老子》79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故有德司介,□德司勶','契'假為'介'(上古二字皆属月部),损掩一'无'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作'故又德司芥,无德司勶','有'假為'又','契'假作'芥',《乙本释文》...
《老子》04_04_校笺_07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湛兮”句疑当在‘淵兮’句之下,抄写致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