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32页

《老子》23_04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正义引作‘天地尚未不能常,况人乎?’按:‘人’指有為之君而言。” 又,河上公注云:“不能終於朝暮也。天地至神,合為飄風暴雨,尚不能使終朝至暮,...
04212

《老子》42_10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按:《老子》用古字‘斆’,后世‘斆’字废弃,其義淹没,一种传本写作‘教’,一种传本写作‘學’。‘斆,學半’,一语出自古文《尚书·兑命》。古文《尚书》公认为晋人伪作,但‘斆...
0425

《老子》77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補”與“與”义通。然《老子》原本当作“益”(见前校注文)。“補”当為注文,传写者羼入,后又改為“與”也。以上四句皆明張弓之道,言:天道像拉弓一样,弓舉得过高了,就压低一些...
04210

《老子》27_06_校笺_13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成疏引经文云:‘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无棄人;常善救物,而无棄物。’则成本二‘故’字均作‘而’。按:四十九章‘聖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04211

《老子》11_02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考工记》郑注:‘利转者,轂以无有為用也。’此‘无’与‘有’确為二名。蒋谓毕氏误读《考工记》,复据误读者来误读《老子》,而《老子》此‘有’,乃常语耳。这判断似嫌主观,恐...
04114

《老子》36_06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柔勝剛,弱勝强’,御注、河上、王弼作‘柔弱勝剛强’,傅奕作‘柔之勝剛,弱之勝强’。”
0418

《老子》38_音韵_02_李赓芸

李赓芸云:“按‘薄’与‘華’韵,‘首’与‘始’韵。古读‘華’如‘尃’。”
04112

《老子》22_03_校笺_08_宋常星

宋常星云:“抱元守一,少私寡欲,不使七情交妄,存心养性,不致五性失和,抱一之道既得,一贯之理时行,故曰‘少則得’。”又云:“多学多惑,心理不能融贯,内外不能致一,失于一者,未始不惑...
0416

《老子》77_01_校笺_09_严遵

严遵云:“夫弓人之为弓也,既杀既生,既翕既張,制以规矩,督以准绳。弦高急者,宽而缓之;弦弛下者,摄而上之;其有餘者,削而損之;其不足者,補而益之。”
04115

《老子》54_08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以身觀身”前无“故”字是。上一段是讲修身、修家、修鄉、修邦、修天下的功用问题,本段经文是讲用“以物觀物”的“直觀(直觉)”方法去认识事物的途径问题,两段之间所讲的问题,其...
04115

《老子》13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寵辱’,简文云:‘寵,得也;辱,失也。’‘若驚’,顾云:‘若,而也。’‘貴’,重也,河上公:‘畏也。’‘大患若身’,河上云:‘空也。’”水海按:今譣诸河上公注文皆无“...
0416

《老子》16_09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忘’、‘妄’古通。《韩非子·解老》‘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王先慎注‘忘与妄通。’《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注:‘言公之多忘。’《释文》‘忘本又作妄。’《庄子·盗跖篇》...
04111

《老子》81_01_校笺_04_陶鸿庆

陶鸿庆云:“按:俞氏据河上注知经文两‘言’字,皆当作‘者’,与下文一律者也。今按王注云:‘实在质也,本在朴也;’但释‘信’与‘美’之义,而不及‘言’,以其所见本亦作‘者’也。”
04114

《老子》22_02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窪’,音蛙,当作‘窊’,凹也,污下也。‘敝’,败衣也;一作‘弊’,困也,当作‘敝’。地之窊下者,則水趋之必盈。此譬人之德行皆当持谦也。物之凋敝者,則春生之又新。此譬人...
04114

《老子》23_06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德者,同於德”是也。“德”即道的本性於万物的显现,成玄英谓“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者也。上句谈“從事而道者,同於道”,承蒙上句而省“從事”二字,本句就说“...
0419

《老子》45_02_校笺_06_高亨

高亨云:“‘沖’,借字;‘盅’,本字。‘俞樾曰:《说文·皿部》:盅,器虚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作沖者,假字也。第四十五章:大盈若沖。沖亦当作盅。’”
04111

《老子》47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乙本并同。傅奕本、范应元本“出”后无“於”字,“以”前有“可”字,作“不出户,可以知天下”。《韩非子·喻老》引“以”前有“可”字,作“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严遵...
04112

《老子》41_07_校笺_14_王弼

王弼注云:“‘上德若谷’,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
04111

《老子》45_07_校笺_04_王昶

王昶云:“开元、至元无‘知’字,‘靖’作‘静’。”
0416

《老子》29_04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故物’以下,皆以相反為义,而文字各本多歧。末句依帛书甲、乙本写正,与范本亦合也。此言事物之转变,有似先而反后者,有似缓而反急者,有似强而反弱者,有似成而反敗者,着意為...
0418

《老子》52_音韵_03_邓廷桢

邓廷桢云:“事、救為韵。事,為之部之去声;救,為幽部之去声,非韵而以為韵者,犹之《诗经·丝衣》以俅韵、基、牛、鼒也。”
04115

《老子》12_01_校笺_10_范应元

范应元云:“人多以见色為明,而鲜能反照于无色之色,可谓盲矣。”
0417

《老子》25_01_校笺_11_陈黻宸

陈黻宸云:“先天地者何物耶?先天地生者何物耶?虽谓之物,则必后天地而生矣。虽然,天地亦一物也,亦物之成者也。故天地能生物,而天地不能自生,则必有物以生之,故曰:‘有物混成’。河上公...
04111

《老子》25_09_校笺_14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域中者,限域也。今玄域中之大道,不只在域中,若云约所见而言,则见自為限域,道亦不在域中矣。夫惟寄语以申玄理,亦不必曲生异义,存文以防疑难,众说皆未尽通。今明域者,名也...
0419

《老子》77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同此,惟“有”假作“又”。《乙本释文》校注云:“‘又’,通行本作‘恃’。按《老子》书中再三言‘生而弗有,為而弗恃’;此疑误。”按:“為而弗有”與“為而...
04110

《老子》46_06_校笺_10_王安石

王安石云:“墨子曰:‘非无安居也,我无足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万物常至於足,而有所谓不足者,以其无足心也。得道者知其足心、足财,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04115

《老子》30_08_校笺_08_罗运贤

罗运贤云:“《理惑论》引作‘謂之不道’。”
0418

《老子》34_07_校笺_13_宋常星

宋常星云:“聖人常隐而无名,常公而不宰,終不為大也。然不為大,正所以成其大也。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用,皆在此不為之中,具不為之妙,故曰‘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04114

《老子》59_01_校笺_04_彭耜

彭耜云:“‘莫若嗇’,纂徽、司马、苏、曹、叶‘如’并作‘若’。”水海按:彭耜本经文作“莫如嗇”;而彭耜著《释文》中作“莫若嗇”,据其下校文,可知应为“莫如嗇”。
0415

《老子》15_11_校笺_18_苏辙

苏辙云:“世俗之士,以物汩性,则濁而不复清。今知濁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自清矣。”
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