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3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本作“□□者,有力也”,损掩“勝人”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勝(简作胜)”假作“朕”(“勝”为蒸部,“朕”为侵部,蒸部和侵部元音相同,而可通转合韵,故二字为叠...
《老子》10_04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能无以知’,河上公作‘能无以為’,王弼作‘能无知’。”水海按:宋刊河上公本、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作“能无知”,道藏河上公本作“能无為”,无“以”字。...
《老子》37_02_校笺_13_范应元
范应元云:“虚静恬淡无為也,天地、人物得之以运行生育者,无不為也。王侯若能守道而虚静、恬淡,则无為矣;萬物將自化其虚静恬淡,则是无不為矣。化者虽有气质昏膈、躁动多欲者,亦將不待教令...
《老子》20_07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如春登臺’,司马、五注、叶、邵并作‘如春登臺’。”水海按:司马光本、邵若愚本等本作“如登春臺”,彭氏谓作“如春登臺”,当为笔误,今据改。马叙伦引以误传误。
《老子》29_01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已’音以,语助。谓天地人物固有常矣,君天下者,当辅万物之自然,不可妄矣。”
《老子》15_01_校笺_11_张舜徽
张舜徽云:“王弼本作‘古之善為士者’,‘士’乃误字,帛书乙本作‘道’,与傅本合,今据改正。河上公注云:‘谓得道之君也。’则河上本原亦作‘道’。”
《老子》80_07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使民至’,纂微、司马、苏、曹、陈并无‘使’字。‘不相與往來’,纂微、司马、苏、五注、曹、陈、达真、叶、清源、黄、程并无‘與’字,黄、程上有‘而’字。”
《老子》11_07_校笺_12_马达甫
马达甫云:“有之,‘有’指实体,‘之’是语气助词,下‘之’同。為利,有利用价值。為用,起作用。有和无的对立,即实物和空虚处的对立。这是物质世界内部两种不同形态的对立,也就是物质的间...
《老子》14_03_校笺_09_老子甲本释文
《老子甲本释文》校注:“通行本作‘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搏亦作搏。按《说文》:‘捪,抚也,摹也;’‘夷,平也。’盖捪讹為搏、搏,与夷义不相应,遂改夷為微...
《老子》06_02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天地根’,古本《列子》并作‘天地之根’。”
《老子》33_06_校笺_10_宋常星
宋常星云:“强行者,乾乾不息,臂如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须臾不肯间断,便是强行有志之人也。”
《老子》76_01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人之生’,司马、苏、曹、陈、叶‘人’并作‘民’。‘其死也堅强’,陆:‘强’,其两切,旧其良切;叶无‘也’字。”
《老子》59_06_校笺_07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此谓君德无有不制伏者,则殊俗慕化,绝域观风,无远不至,故莫知穷極也。人君德化无远不極,万人所归住,神明所福享,然后或称为有國。故《周易》云王假有庙有家是也。过此以往,...
《老子》29_08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是以聖人’,司马‘以’作‘故’。”
《老子》51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高亨、古棣之说非是。高、古二人主要是认为下文“物形之,而器成之”义不可通,而改《老子》原文的。实际上原文之义很通畅:道使万物生長(“道生之”:“生”为使动用法,使·..·生長...
《老子》42_10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或训“父”為“始”(河上公注),為“本”(成玄英疏),為“父母”之“父”(焦竑注),為“巨”(罗运贤释),為“纲”(张松如解),為“师傅”,皆不失為一家之言。但是,笔者认為...
《老子》39_今译
开始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因而澄清;地得到“一”,因而安宁;神得到“一”,因而灵应;谷得到“一”,因而充盈;侯王得到“一”,因而成为天下人民的标准。(如果)它(他)们发展到极...
《老子》39_1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本为是。其他各本作“故貴以賤為本”,盖由传写而有省、夺“必”等者也。河上公注云:“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賤為本;言必欲尊高,当以下為本基。”其所据之本与帛书同,在“貴”、...
《老子》26_05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今譣帛书甲、乙本,前句則作“輕則失本”,正与想尔本、王弼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古本相合。《韩非子·喻老》引作“輕則失臣”,“臣”則為误。顾广圻云:“‘臣’当作‘本’,傅本作...
《老子》53_03_校笺_12_朱谦之
朱谦之云:“刘说本《韩非子》,虽辨而曲。王先慎曰:‘《德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河上公注云:徑,邪不平正也。此大字衍。’又‘徑’字,严(遵)本作‘逕’,景龙、御注皆作‘俓’。《意...
《老子》50_01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根据本文“執生”之旨,王弼之说为是。《韩非子》等人的“从生到死”说不合老旨,故不从。
《老子》59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作“重□□□□□□□□□□莫知其□”,前句损掩“積德則无不克”,后句损掩“无不克則”和句尾“極”字,《乙本释文》已据通行本校补,今从。道藏河上公本、宋...
《老子》62_08_校笺_10_俞樾
俞樾云:“唐景龙碑及傅奕本并作‘求以得’,正与‘有罪以免’相对成文,当从之。‘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九字为句,乃设为问辞以晓人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言人能修道则所求者可以...
《老子》48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江永、姚文田等同其说。
《老子》21_01_校笺_08_高亨
高亨云:“按《尔雅·释诂》:‘弘、宏、洪、穹,大也。’《诗经·白驹》:‘在彼空谷。’毛传:‘空,大也。’《四牡》:‘四牡项领。’毛传:‘项,大也。’《吕氏春秋·爱类篇》:‘名曰鸿水...
《老子》16_06_校笺_06_徐梵澄
徐梵澄云:“‘復命,常也’,即於萬事萬物之中,求其至当不易之规律,得其常轨。非轨辙不足以言道,非规律不足以言常。往者如是,今者如是,来者亦如是,此所謂常也。则知常之知,其境界浩大。...
《老子》79_02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吕'契'作'契',开元'人'作'民'。'
《老子》55_05_校笺_05_魏稼孙
魏稼孙云:“(景龙)‘而作’,‘而’下原空一格,严臆增‘峻’字,御注泐。”
《老子》04_02_校笺_14_宋常星
宋常星云:“‘淵’者,深广莫测之义。‘宗’者,根宗也。大道之本体,涵养萬物而不匮;大道之妙用,冲和萬物而不遗。其理幽深,不可以心思而得;其道隐妙,不能以言议而知。是故物物全彰,头头...
《老子》08_06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臧疏、彭、寇‘矣’字同此。磻溪无‘矣’字。按:‘尤’为‘就’省。《说文》曰:‘就,罪也。’”水海按:不必把“尤”校为“就”。“尤”,孔广居《说文疑疑》云:“尤,古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