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65页

《老子》81_05_校笺_03_高明

高明云:“帛书乙本‘愈’字作‘俞’,‘與’字作‘予’,稍异。”水海按:“予”、“與”古义通,皆给予之义。《尔雅·释诂》云:“予,赐也。”郭璞注:“赐與也。”邢昺疏:“予者,授與也。...
0537

《老子》67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损掩,《甲本释文》校补为“天下皆謂我大,不肖”。乙本作“天下□胃我大,大而不宵”,前句损掩一“皆”字,《乙本释文》已校补,“謂(简作谓)”假作“胃”,“肖”假作“宵...
03013

《老子》81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损掩,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皆无“故”字。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遂州本、景福本、楼正本、敦煌本、御注本、李约本、强思齐本、陆希声本、傅...
03913

《老子》67_01_校笺_02_成玄英

成玄英云:“河上本作‘肖’,诸家云‘笑’,笑者老君体道自然,妙果圆极,故天下苍生,莫不尊之为大圣也。何意得如此耶?只为接物谦和,不矜夸嗤笑于物,故致然也。”
03214

《老子》81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天之道’,五注无‘之’字。”
0279

《老子》81_06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天之道’,一无‘之’字。”
03114

《老子》81_06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李道纯本‘不’作‘无’。”
0416

《老子》81_06_校笺_05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乙本句首有‘故’字,今据补。”
03912

《老子》81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除赵孟頫本之外,其他诸本“人”前有“聖(简作圣)”字,“弗”作“不”。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遂州本、景福本、楼正本...
0556

《老子》81_07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而不争’,‘争’,争斗。注同。”
02614

《老子》81_07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无‘之’字。”
02615

《老子》81_07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赵(孟頫)本作‘人之道’,无‘聖’字。‘人’与‘天’对,文胜;然非老子本谊。”水海按:《老子》所说的“為而不争”,正指“人之道”而言;而“聖人之道”乃為“无為”“不争”...
0416

《老子》81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高本汉则以信、善為韵。武内义雄以積、有、多為韵。
04515

《老子》81_音韵_02_朱谦之

朱谦之云:“此章实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為韵。又知、積、多韵。知、積,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韵。”
0489

《老子》81_音韵_03_水海

水海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信【sǐen】,真部;知【tǐe】,支部;善【zǐan】,元部。真部【en】与元部【an】,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可以...
03110

《老子》81_02_校笺_06_清世祖

清世祖云:“知常则一,不必博通,故‘知者不博’。博者则驰鹜于外,未必知道矣。”
0389

《老子》81_0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朱谦之说作“无積”是,正合帛书本。又:“无積”,河上公注云:“聖人積德不積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施贫。”王弼注云:“无私自(不)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意即没有私積的东西...
0345

《老子》81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善□□□,□者不善”,前句损掩“者不多”三字,后句损掩一“多”字,《甲本释文》已皆校补。《甲本释文》校注云:“缺字据乙本补。严遵本作‘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通行...
0469

《老子》81_03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古本。”
02911

《老子》81_03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古本作‘善言不辯,辯言不善’。”
0465

《老子》81_03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善言不辯,辯言不善’,范、潘同此,各本‘言’作‘者’,‘言’、‘者’形近而讹,当作‘者’。”
05113

《老子》81_03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帛书‘多’字,当为称美之意,《汉书·爰盎传》:‘诸公闻之皆多盎。’此即‘绿水青山枉自多’之‘多’也。”
0427

《老子》81_03_校笺_06_许抗生

许抗生云:“‘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以上两句甲本缺字,乙本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河上公本、通行本作‘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傅奕本作‘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傅本与河上公本、通行本...
04814

《老子》81_03_校笺_07_高明

高明云:“世传本皆作‘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并多窜在‘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之前。按:从经义分析,原讲三层意义:一为‘信言不美’,二为‘知者不博’,三为‘善者不多’。今本文次颠倒,经...
04012

《老子》81_03_校笺_08_水海

按:高明等人说是。“多”,谓多積也。此两句言:善良的人不多積(财货),多積(财货)的人不善良。因多積者心贪狠也,故言不善。
04314

《老子》81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作“聖人无□,□既以為□,□□□”,第一句损掩一“積”字,第二句损掩“既”和“人”两字,第三句全损,《甲本释文》皆已校补。帛书乙本“聖”省作“聊”,《乙本释文》作“...
0276

《老子》81_0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愈’,音與。”
05212

《老子》81_0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无積’,纂微、司马、曹、陈‘无’并作‘不’。”
05211

《老子》81_04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聖人无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與人,己俞多。’古本。‘俞’,平声。《音辩》云:‘俞,羊朱切。’傅奕引《广雅》云:‘益也。’《汉史》有‘民俞病困’。··聖人虚心应物,...
05310

《老子》81_02_校笺_03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善者不辯’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后。”
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