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3_07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据彭说,则彭见《释文》本作‘誇’字;罗卷、馆本亦作‘盗誇’;寇、赵、磻溪作‘誇’;范作‘牵’;陆(希声)作‘竽’;各本作‘夸’;集唐‘盗夸’乙转,疑误。成疏云:‘且矜且...
《老子》14_13_校笺_05_吴云
吴云云:“‘以知’,傅本作‘能知’,与此石(广明本)同。”水海按:傅奕本作“能知”,与唐广明元年《泰州道德经幢》石碑本作“以知”有别。吴云误校矣。
《老子》15_07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釋’作‘汋’。”
《老子》19_01_校笺_1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絶聖棄智,民利百倍’,所以返樸也。”
《老子》67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我恒有三葆,之”,“寳(简作宝)”假作“葆”(上古二字皆为帮纽幽部),“之”前夺“持而寳”三字,《甲本释文》校注云:“乙本作‘市(持)而寳之’,通行本同,此脱三...
《老子》54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荣注‘···子孫祭祀不輟;’则荣本无‘以’字。”
《老子》13_01_校笺_12_苏辙
苏辙云:“古之达人,驚寵如驚辱,知寵之為辱先也,貴身如貴大患,知身之為患本也。是以遗寵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
《老子》16_02_校笺_13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夫萬物萬形,动作不同,及觀其歸復常在於本。《易经》曰:‘雷在地中,復。’復者,反本之謂也。故静则歸復,动则失本也。”
《老子》45_音韵_03_李道纯
李道纯云:“‘弊’,叶韵作‘鳖’。”
《老子》51_05_校笺_05_薛蕙
薛蕙云:“‘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一无‘夫’字,‘命’一作‘爵’。
《老子》53_04_校笺_03_张煦
张煦云:“葛‘除’作‘持’。”
《老子》08_05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作‘政’是也。《老子》书中‘正’、‘政’二字互见,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政察察’;与此均用‘政’。‘治’字,《释名·释言语》:‘治,值也,物皆值其所也。’”
《老子》33_02_校笺_08_范应元
范应元云:“自知以明言,乃本明也,猶上水之湛然也。《庄子·天道篇》有曰:‘水静则明燭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猶明,而况精神。聖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老子》64_11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民之從事,常於其幾成而敗之’,古本有‘其’字。‘幾’,近也。”
《老子》80_01_校笺_10_刘师培
刘师培云:“王注:‘言使民’,··王本亦有‘民’字。”又云:“河上本作‘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河上本盖亦有‘民’字,易‘民’为‘人’,又讹书入于‘什伯’之下,遂误读‘使有什...
《老子》20_01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损。’河上公注:‘學谓政教礼乐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此‘學’与彼‘學’谊同,即...
《老子》41_09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質真若渝’,‘渝’,羊朱反,变改也。傅奕《音义》云:‘古本作輸,《广雅》曰:輸,愚也。或作揄,董遇作摇。’今从王弼作‘渝’。”又云:“‘渝’,古本作‘輸’。”
《老子》53_02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王念孙说甚是也。“施”读为“迪”,训“邪”(即指“邪道”),钱大昕则徑直释云:“‘施’,古音斜字。《史记·贾生列传》‘庚子日施兮’,《汉书》作‘斜’。‘斜’、‘邪’音义同也...
《老子》31_06_校笺_06_宋徽宗
宋徽宗注云:“君子貴德而畏刑,故曰‘非君子之器’。禁暴救乱,逼而后动,故‘不得已’。”
《老子》57_04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夫天下多忌諱’,纂微、苏、曹、达真、陈、黄、叶无‘夫’字。”
《老子》20_11_校笺_09_高亨
高亨云:“按:以前后文例之,不当有‘而’字。”
《老子》22_02_校笺_15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窪’,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與物竞,而故隐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弊’,辱也。能交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新。此又忘荣辱也。”
《老子》23_04_校笺_06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天地至大,欲為狂暴,尚不能久,况於凡人执滞言教,而為卒暴,不能虑忘,渐致造极,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老子》49_06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字当作“得”,“德”为后人以假借更易之。此言“民之信与不信,聖人一律待之以信,而任其自化,则其结果皆得信也。”(蒋锡昌注语)
《老子》52_05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作“啟”,如帛书本。他本作“開(简作开)”,二字谊同,因避汉景帝讳而后人改“啟”為“開”。关于“濟”之义,主要有三说。一说“濟”为“完成”、“成就”。吴澄注云:...
《老子》58_09_校笺_03_王弼
王弼注云:“以方导物,舍(令)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谓大方无隅。廉,清廉也。劌,伤也。以清廉清(导)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廉劌伤于物也。以直导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
《老子》36_04_校笺_15_范应元
范应元云:“‘張之’、‘强之’、‘興之’、‘與之’之时(‘興’、‘與’二字当从帛书作‘與’、‘予’),已有‘翕之’、‘弱之’、‘廢之’、‘取之’之机(‘廢’、‘取’当从帛书作‘去’...
《老子》38_05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下義為之而有以為’,‘下’各本并作‘上’。‘上’字是。‘有’,臧疏误作‘无’。”
《老子》27_05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淮南子·道应训》引上句及此句同此(王弼本),足证范本之误。按:《说文》:‘繩,索也;’‘約,缠束也。’是二者皆用以为束之物也。”
《老子》07_02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故能長生”是。下文“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以之为例,则此处应作“長生”,不应作“長久”。 又,河上公注云:“说天地長生久寿,以喻教人也。天地所以独長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