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72页

《老子》23_02_校笺_20_魏源

魏源云:“希言而玄同,自然者也。風之飘,雨之驟,立之企,行之跨,食之馀,形之赘,皆非自然者也。盖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如时雨之应会而至,不疾不徐。若非自然,而强谈诡辩以惊世,以犹飄...
0526

《老子》75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馆本、卷子成疏‘民’字作‘百姓’,无‘者’、‘之’、‘也’三字。馆本下‘難’字作‘不’。”
04310

《老子》42_06_校笺_06_劳健

劳健云:“‘而王公以為稱’,诸唐本、河上本皆如此。此作‘王公’,乃与‘稱’字谐韵,亦如第三十二章‘侯’、‘守’字,第三十九章‘王贞’、‘王稱’字。当从诸唐本。”
05214

《老子》23_05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今譣帛书甲、乙本,进而证明俞氏所说通行本下“道者”二字衍文,诚是也。帛书甲、乙本句首有“故”字,高亨谓為“衍文,后人所益”,不确也。帛书本“而”字,各本均作“於”,“而”训...
0447

《老子》75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陈柱谓:飢、飢韵,治、治韵,死、死韵。
0399

《老子》42_08_校笺_15_许抗生

许抗生云:“甲本‘夕’字无義,疑为‘亦’字,‘夕’、‘亦’音近而误。此句马叙伦引孙盛《老子疑问反讯》:‘人之所教,我亦以教人’,故‘議’字疑是‘以’字之误,今据改。‘而’则为衍文。...
03214

《老子》23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同於□者,道亦失之”,“於”后损掩“失”字;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顾欢本作“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傅奕本作“於失者,失亦得之”。道藏河上公本、...
04712

《老子》76_02_校笺_17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言人生存有命,则诸节柔弱;及其死也,则骨肉堅强。草木之类,生时软脆;及其死也,条柯枯槁。所以生而柔软者,和气存也;死而堅强者,和气离也。”
0338

《老子》43_0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於”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应有“於”字。无“於”字者,当为省略。 又,河上公注云:“至柔者水也,至堅者金石也。水能贯堅入剛,无所不通。”
0437

《老子》25_01_校笺_13_古棣

古棣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说有这么一个混融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着。这个东西,当然指的是道。‘混成’和《列子·天瑞篇》的‘渾沦’以及其他书中的‘渾沌’、‘混沌’...
0387

《老子》76_04_校笺_20_吴澄

吴澄注云:“用兵示弱者,谋深而工,敵輕而玩之,故勝。恃强者虑浅而骄,敌惧而备之,故不勝。兵法始如处女,敵人开户,示之,弱也;后如脱兔,敵不及距,則能勝之矣。”水海按:谓用兵恃强而骄...
0348

《老子》43_04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不言之教”,其“不言”与孔丘的“无言”相近。《论语·阳货》记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无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04710

《老子》25_04_校笺_08_清世祖

清世祖云:“‘可以為天下母’者,天下万物之所由生也。”
03210

《老子》7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前句“归”,皆作“印”,《甲、乙本释文》校作“抑”,“抑”为后起字,俗字,古字为“归”(见后文)。严遵本“归”作“案”,谓“高者案之,下者舉之”。河上公本、王弼...
05012

《老子》44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只残留第一句句首的“甚”字、第二句句末的“亡”字,余皆损掩;帛书乙本全部损掩;今据河上公本校补。李约本“甚愛”前有“故”字,作“故甚愛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严遵本、...
0428

《老子》25_07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逝’者,指道之进行而言,即宇宙历史自然之演进也。‘遠’者,谓宇宙历史演进愈久,则民智愈进,奸伪愈多,故去真亦愈远也。‘反’為‘返’之假,谓圣人处此去真愈远之时,应...
0318

《老子》77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不然,败□□□奉有餘”,前句損掩“人之道則”四字;后句,“损(简作损)”作“”(《甲本释文》已校为“損”),損掩“不足以”三字;两句所损之字,《甲本释文...
0438

《老子》45_01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弊’字,傅奕、彭、赵均作‘敝’,《韵会小补》曰:‘敝,笔别切,老子云云。’是方日升所见本作‘敝’。毕沅曰:‘敝,河上公、王弼作。弊’是毕所见河、王本作‘弊’,今诸河、...
04115

《老子》25_10_校笺_01_校勘

此四句,帛书甲本作“人法地,□法□,天法□,□法□□”,第二句损掩“地”和“天”,第三句损掩“道”,第四句损掩“道”和“自然”,帛书《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同此四句。今从乙本。...
05815

《老子》77_08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功成而不居’,一作‘功成不處’。”
04115

《老子》45_04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盈如冲亓□□□□□□□□巧如拙□□□□□□□絀”。乙本释文作“盈如冲,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辯如訥,大赢如】絀”。我仔细勘审《马王堆汉墓帛书》(...
04810

《老子》26_01_校笺_13_魏源

魏源云:“根本必重於枝叶,君上必静於臣下,故取以喻也。躁者,动之甚也。車行日五十里,师行日三十里,以輜、重在后,不敢远離,是輕之本乎重也。雖有榮華游觀之地,而不及超然燕處,是动以静...
03510

《老子》78_01_校笺_04_李道纯

李道纯云:''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或云'莫柔弱於水',非也。'水海按:李氏所说不确。'莫',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没有什么'之义;'於',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天下莫柔弱於水',意即'天下...
0495

《老子》45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缺、弊,月部。盅,冬部,窘,文部,冬文合韵。詘、拙、絀,物部。寒,元部,炅,月部,元月通韵。静、正,耕部。
03410

《老子》26_03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乙本作‘雖有環官,燕處則昭若’。(通行本)‘榮觀’,河上公注谓宫阙,故释音古乱反。陈景元引一本作‘榮館’,盖亦通假作‘宫觀’之‘觀’。若此,則‘雖’读為‘唯’,‘榮...
06115

《老子》78_03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弱之勝强,柔之勝剛',王雱本下'之'字作'能'。'
05213

《老子》46_03_校笺_06_俞樾

俞樾云:“按:河上公本此句之上,有‘罪莫大於可欲’一句。据《韩非子·解老》,则此句当有。惟《韩非子》作‘禍莫大於可欲’,误也。其上文曰:‘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则本是...
0369

《老子》26_05_校笺_13_朱谦之

朱谦之云:“此当作‘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与上首句‘重為輕根,静為躁君’,相对成文。遂州本、傅、范本‘失臣’均作‘失本’。《永乐大典》王弼本作‘輕則失根’,吴澄、焦竑、李贽诸本同此...
03811

《老子》78_06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訽',则同'詬'。《说文·言部》:'訽,詬或从句。'《玉篇·言部》:'詢,同詬。'《左传·昭公二十年》:'子死亡有命,余不忍其訽。'杜预注:'訽,耻也。'陆德明《释文》...
0446

《老子》46_06_校笺_12_胡寄窗

胡寄窗云:“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禍福。……不仅如此,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知足,则虽客观财富...
0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