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41_08_校笺_11_狩野直喜
狩野直喜云:“河上公本之与王弼本,经文原不相同,后世辅嗣义行,而河上注渐微,遂据王本妄改经文,以致两者混而无别,幸有旧钞足以正刊本之误。····第四十一‘建德若偷,質真若渝’;此本...
《老子》27_01_校笺_17_王弼
王弼注云:“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轍迹也。”
《老子》49_08_校笺_05_王雱
王雱云:“‘惵惵’者,恐惧之意。··一本作‘歙歙’。‘歙歙’,收敛之意。亦通也。”
《老子》03_06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二十七章王注,系约引此章,非《老子》原文也,阅其‘不尚賢’下增一‘能’字,三‘使’字皆改作‘則’,可知。易说非是。‘難得之’三字,当为《老子》经文。十二章:‘難得之...
《老子》32_05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二本‘民’均作‘人’,广明、景福二本‘均’下有‘焉’字。”
《老子》32_今译
“道”是永恒的、没有名字可称。它的本性素朴自然,虽然幽深微小,可是天下谁也不敢使它臣服。侯王若能遵守“道”,天下人、物就自然归从。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互相交合,就自然降下甜美的甘露;人...
《老子》62_07_校笺_04_薛蕙
薛蕙云:“‘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何’下一有‘也’字。一无‘何’字。”
《老子》80_05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吕等无‘至治之極民各’六字,‘俗’作‘居’,‘業’作‘俗’。”
《老子》20_07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如春登臺’,古本‘如’作‘若’,一‘春’在‘登’下。”
《老子》38_10_校笺_09_文子
《文子·上仁篇》云:“文子问:‘仁義禮何以為薄于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為義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徧(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
《老子》23_01_校笺_20_陈鼓应
陈鼓应云:“老子标示出‘希言’的政治理想,‘希言’就是‘少声教法令之治’,即是行‘清静无為’之政;以不扰民為原则,百姓安然畅适,这才合乎自然。”
《老子》48_04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以至於无為’,邵无‘於’字。‘而无不為矣’,纂微、司马、苏、五注、曹、达真、陈、叶、黄、程、邵并上有‘无為’字,纂微、苏、曹、达真、陈、叶、清源并无‘矣’字。”
《老子》01_08_校笺_02_蒋锡昌
蒋锡昌云:“‘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元之又元,衆妙之門’,‘元’古本皆作‘玄’,清本以避聖祖讳,改‘玄’为‘元’。今当更正,以下仿此。”水海按:《绩语堂碑录》因避清帝玄烨之...
《老子》02_05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并作‘萬物作焉而不辭’。陆希声及《太平御览》七十六引皆无‘焉’字。”
《老子》09_03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诸本并作‘满堂’,依义作‘室’是。”
《老子》55_05_校笺_1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洪说与‘牝牡之合’不相应,俞说为长。‘朘’字范同此,馆本作‘酸’。‘朘’盖出《字林》,陆每以《字林》为《说文》,各本作‘峻’。臧疏、易州、馆本、罗卷、寇、赵无‘也’字。...
《老子》64_06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豪’字,古本。”
《老子》67_08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故能成器長’,司马‘能’下有‘為’字,陈‘成’下有‘其’字。”
《老子》39_15_校笺_09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王弼作‘數輿无輿’,苏灵芝书上‘輿’作‘與’,误也。”
《老子》22_02_校笺_17_吕惠卿
吕惠卿云:“善下而百谷歸之,是‘洼則盈’也;受天下之垢而莫清焉,是‘敝則新’也。”
《老子》50_07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查今河上公本皆作“兕虎”;又河上公注“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三句时,谓:“养生之人,兕虎无由伤,兵刃无由加也。”亦作“兕虎”。不知王先慎所据何本?
《老子》58_01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陈碧虚《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云:‘王弼本作惇惇。’是陈见王本作‘惇惇’,当据改正。按:‘政’、‘正’二字在《老子》有极大之区别,详见八章。简言之,圣人治国,有‘正’...
《老子》15_01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士’亦君也。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上士’即上等之君,‘中士’即中等之君,‘下士’即下等之君也。...
《老子》41_03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古本有‘而’字。聞道而大笑之者,乃下士也。下士聞道而笑者,以为虚无而笑也;又聞弱之胜刚、柔之胜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皆不信而笑之也。殊不知实运于虚,有生于无,虚无...
《老子》26_01_校笺_13_魏源
魏源云:“根本必重於枝叶,君上必静於臣下,故取以喻也。躁者,动之甚也。車行日五十里,师行日三十里,以輜、重在后,不敢远離,是輕之本乎重也。雖有榮華游觀之地,而不及超然燕處,是动以静...
《老子》03_06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蒋锡昌说是也。又,“恒”作“常”者,乃后人避讳改矣。“常”应复原为“恒”。此句言:常使人民保持心地的纯真朴质。 又,河上公注云:“‘常使民无知无欲’,反朴守淳。”
《老子》19_05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故’,臧疏误作‘政’。按:‘屬’为孎省。《说文》曰:‘孎,谨也。’”
《老子》67_03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久矣其細也夫’,馆本作‘久其小’。成作‘救其小’。柰卷‘矣’下误多‘久’字。宋河上无‘也’字,‘夫’字属下读。罗卷、赵、磻无‘夫’字。赵写‘也’作‘矣’。”
《老子》67_10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误脱;帛书乙本“其”作“亓”,“儉”借作“檢”,《乙本释文》分别已校为“其”、“儉”,其他文字同此。今从《乙本释文》本。严遵本“舍”作“釋”,“儉”前无“其”字,谓...
《老子》39_1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上述此句句首两字有的作“此其”(或“是其”),有的作“此非”。笔者认为,应从帛书本作“此其”。邢玄、庆阳、高翻诸本亦作“此其”。此处之“其”乃《老子》书中所用楚方言。《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