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7_04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信不足,有不信’,王弼有二‘焉’。”
《老子》50_0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纂徽、司马、苏、曹、陈无‘亦’字,程‘動’下有‘而’字。”
《老子》29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之〔tǐe】、已〔ǐe】為韵,二字皆入之部;也〔Kiai】、也【iai】為韵,字入歌部;之〔tǐe】、...
《老子》34_04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吕作‘常无欲,可名为小’。苏、林无‘故’、‘矣’二字。”水海按:元刻林逸本经文有“故”、“矣”二字;而注文云:“(道)湛然而无所欲,可谓之自小矣,故曰‘可名於小’。”据此...
《老子》70_04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一无‘也’字。”
《老子》01_04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蒋说是。今验之帛书,王安石、高亨、任继愈、陈鼓应等人之读为误。四十章“有”、“无”,即“有名”、“无名”之义,老子所谓“有生于无”,即前引《文子》所谓“有名产于无名”,不足...
《老子》51_02_校笺_01_校堪
此两句,帛书甲、乙本“形”皆作“刑”,两字古通(二字上古皆为匣纽耕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的《陈忌问壘》“事已往而刑不见”,“刑”即“形”的假借(竹简《孙膑兵法》凡...
《老子》04_03_校笺_08_谭献
谭献云:“五十六章亦有‘挫其鋭’四句,疑羼误。”
《老子》52_04_校笺_08_孙诒让
孙诒让云:“‘兑’当读为‘隧’,二字古通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礼记·檀弓》郑注引云:‘隧,或为兑。’《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篇》又作‘兹于兑’,...
《老子》11_07_校笺_08_释德清
释德清云:“此言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以此為譬,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虚无大道。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是知‘...
《老子》14_13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苏‘能’作‘以’。”水海按:道藏苏辙本经文作“能”。
《老子》15_11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今通行本多在首句前冠以“孰能”二字,使原经文的陈述句,变為疑问句,然想尔本、顾欢本、遂州本三本无此二字,且二句经文与帛书乙本庶几相同。“孰能”二字当為后人所增,非《老子》原...
《老子》62_音韵_04_水海
水海按:“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保也。”注和葆、保押韵,三句又有虚字脚,故此还是富韵。“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市【zǐe】、有【xǐwe】为韵...
《老子》20_02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唯之與阿’,潘‘阿’作‘呵’。”
《老子》81_02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博”,懂得多,见闻广(参见河上公注)。吴澄云:“实有知者,学不务博;务博以广者,非实知其理也。” 又,河上公注云:“‘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博者’,...
《老子》38_02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下德”是对“上德”而言。“上德”是有德者,“下德”是无德者。此两句谓:下德之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此实无德。
《老子》44_04_校笺_08_范应元
范应元云:“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止,则功成名遂而身退。此老子复晓人曰:是故甚爱名者,则必大費精神;多藏貨者,则必重失身命。惟知足、知止而不贪名貨者,则不致污辱、危殆,可以長且...
《老子》77_09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磻溪无‘耶’字。……‘見’,馆本、臧疏作‘示’,譣弼注曰:‘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則王亦作‘示’也。卷子成疏无‘不’、‘耶’二字,‘見’作‘退’。成疏曰:不欲示...
《老子》01_08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衆眇”,指微小的萬物。“門(今简作门)”,指衆眇之所由出也,即指道門。此二句言玄妙幽深的道是萬物变化的总門径。
《老子》50_10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蚤’,传世各本皆作‘爪’,帛书甲、乙本作‘蚤’。《老子》故书当作‘蚤’。先秦文献多假‘蚤’为‘爪’,战国初年的《墨子》书凡爪牙字皆作‘蚤’,战国后期的书,如《韩非子》则...
《老子》30_02_校笺_05_高亨
高亨云:“刘说是也。《尔雅·释言》:‘孔,甚也。’孔训甚,则好亦可训甚。《吕氏春秋·精谕篇》:‘夫子之欲见温雪伯子,好矣。’好者甚也。今俗謂甚大曰好大,甚长曰好长,甚远曰好远,甚快...
《老子》08_04_校笺_10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至人所居,善能弘益,如水在地,利物则多,又地道用卑,水好流下,同至人之谦顺,幾道性之柔弱,故云居善地。至人之心,善於安静,如水之性,湛尔泉渟;水静则清明,心闲则了悟。...
《老子》35_03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作“格”。《说文》云:“格,木长貌。”《玉篇》云:“格,式也,量也,度也,至也。”显見,“格”之本义为“木长”,后引申为“至”,也指一定的标准或量度。《老子》本...
《老子》60_05_校笺_02_魏稼孙
魏稼孙云:“御注‘故德交歸焉’,严举‘焉’字,失校‘德’字。”
《老子》52_03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没”、“殁”古通(二字皆为明纽物部),但《老子》原文当作“没”。“没身”即终身。“殆”,《说文》云“危也”。“不殆”即没有危险。河上公注为“不危殆”是也。朱谦之谓“不殆”...
《老子》60_03_校笺_04_顾广圻
顾广圻云:“傅本及今《德经》皆无上、下两‘也’字。藏本‘傷’下有‘人’字,是也,傅本及今《德经》皆有。”
《老子》36_音韵_07_古棣
古棣云:“‘是謂微明。柔之勝刚,弱之勝强。’明、剛、强为韵,三字皆入阳部。‘是謂微明’,按意义属上文,但與上文不谐韵,而與下文谐韵,这就是所謂续韵。”水海按:据帛书“明”與上句“予...
《老子》64_11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故民之從事’,纂微、司马、苏、曹、陈、叶、清源、程并无‘故’字。”
《老子》20_16_校笺_1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易州作‘无所止’;范、潘同此(作‘飄兮似无所止’);臧疏作‘飄若无所止’;馆本作‘寂无所止’;经幢作‘测兮若无所止’;成疏曰:‘虽复同尘,而恒自凝寂,又不住此寂,故...
《老子》69_04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陶说是。‘行’、‘兵’、‘臂’、‘敵’相间为韵。范、罗卷、馆本、臧疏、卷子成疏、吴同此。各本‘執无兵’句在‘仍无敵’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