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91页

《老子》21_09_校笺_11_王弼

王弼注云:“‘此’,上之所云也(即‘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以此知之也。”
02712

《老子》70_05_校笺_08_劳健

劳健云:“道藏严遵、司马光、陈景元诸本并作‘則我貴矣’。此‘矣’字与下句‘玉’字合韵。”
0608

《老子》39_12_校笺_04_宇惠

宇惠云:“《战国策·齐策》‘高以’上,有‘雖’字。”
0267

《老子》24_02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帛书甲、乙本与今本叙次互到,且误‘是’为‘視’,传写者乱之也。观下文‘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数句叙次,与此相同,...
0768

《老子》71_01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知不知,尚矣’,范、彭同此,各本‘尚’作‘上’,无‘矣’字。‘尚’,借为‘上’。”
04212

《老子》39_15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苏、林、葛‘譽’作‘車’。”水海按:苏本经文作“輿”,其注云:“轮、辐、盖、轸、衡、轭、轂、轊会而为車物,物可数,而車不可數;然后知无有之爲車,所谓无之以爲用者也。”按其...
0549

《老子》24_06_校笺_11_陶鸿庆

陶鸿庆云:“王注云:‘其唯於道而论之,若卻至之行,盛馔之餘也。’俞氏据此谓王所见经文,‘在道’作‘於道’。此说非也。注中‘唯’即‘在’字之误,‘而论之’三字,当在下文‘本虽美’之下...
0307

《老子》72_01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林、苏、葛无‘則’字,赵‘則’作‘而’,吕无‘矣’字。”
03313

《老子》41_0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古本作‘懃’,闻道而懃行不怠者,乃上士也。”
03410

《老子》22_01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枉則直’,李:‘枉’纡往切,屈也。叶‘直’,一作‘正’。”
05111

《老子》72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全损,后句作“□□而不自贵也”,损掩“自愛”二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帛书乙本同此(惟“聖”省作“职”)。今从乙本。敦煌辛本、遂州碑本“是以”皆作“故”,无二...
04415

《老子》41_05_校笺_07_林希逸

林希逸云:“‘建言’者,立言也。言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数语。”水海按:杨柳桥亦谓“建言”“即是《左传》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立言’。”
03113

《老子》22_02_校笺_15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窪’,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與物竞,而故隐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弊’,辱也。能交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新。此又忘荣辱也。”
03610

《老子》73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此’字上有‘常知’二字,寇、赵、易州、磻溪、柰卷但有‘知’字,盖涉六十五章而衍。”
0527

《老子》41_07_校笺_14_王弼

王弼注云:“‘上德若谷’,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
04011

《老子》22_05_校笺_09_宋常星

宋常星云:“聖人不自是者,因物之是而是之,因事之是而是之,因理之是而是之,因道之是而是之,其是之所以然者,合于道,合于德,合于理,合于性,合于天,合于人。”
0538

《老子》73_05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恢恢’,陆:苦回切。”
03213

《老子》41_10_校笺_04_黄锦煌

黄锦煌云:“夫道蕴涵渊深虚空之本性,以致无所不通,无所终穷,天地万物莫不由此以成;然却不见其形,形既不可见,岂有边角可言?是知道体以配称宇宙间,最大方形之物也。”(《老子思想研究》...
0359

《老子》22_09_校笺_11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者,《尚书》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
05112

《老子》74_02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若使民’,司马、苏、曹、陈‘民’作‘人’。‘奇’,李如字。”
04213

《老子》41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前四句是交韵:道、道为韵,幽部;行、亡为韵,阳部。笑、道为韵,笑【sǐau】,宵部,道【deu】,...
05010

《老子》22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全【dzǐwan】,元部(古棣谓为真部,不确。顾炎武把真、元、文三部定为第四部,从江永、戴震、段玉...
03810

《老子》74_05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而代司殺者殺’,纂微、曹‘而’并作‘夫’,无‘殺’字;司马、苏、叶、黄、程只‘而’作‘夫’;五注只下无‘殺’字;陈上无‘而’字,下无‘殺’字。‘是代大匠斵’,纂微、司马...
04110

《老子》42_01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
02813

《老子》23_02_校笺_07_纪昀

纪昀云:“‘故飄風不終朝’,按: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无‘故’字。”
04611

《老子》75_01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民之飢’,古本下有‘者’,下二句同。‘食税之多也’,一无‘也’,下同。”
04310

《老子》42_04_校笺_07_吴澄

吴澄注云:“··萬物皆以三者而生,故其生也,后负陰前抱陽,而冲氣在中以為和。和,谓陰陽适均而不偏胜,萬物之生,以此冲氣。既生之后,亦必以此冲氣為用,乃為不失其本。”
04415

《老子》23_04_校笺_06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天地至大,欲為狂暴,尚不能久,况於凡人执滞言教,而為卒暴,不能虑忘,渐致造极,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0356

《老子》75_04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唯无以生為者’,一上有‘夫’,一‘為’下有‘貴’。‘貴生’,政和本下有‘也’。”水海按:焦竑《老子翼》本经文为“夫唯无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有“夫”字。焦氏又云:“纯...
04010

《老子》42_08_校笺_02_虞世南

虞世南注云:“河作‘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按: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作“人之所教,我亦兼教之”,皆与虞氏...
0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