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3_05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林(希逸)无‘是謂···’一句。”
《老子》52_03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彭、柰卷作‘殁’。成疏曰:‘歸本则殁身不殆’;是成玄英亦作‘殁’。”
《老子》46_06_校笺_07_王卡
王卡云:“‘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建安虞氏刊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原缺‘矣’字,据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强...
《老子》28_01_校笺_04_刘师培
刘师培云:“《淮南子·道应训》作‘以為天下谿’,则古本似有‘以’字。”
《老子》27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善言者无瑕謫’,古本。‘瑕’,玉病也,又过也。‘謫’音摘,罚也,责也。‘者’字,司马公注同古本。善言事者,中节,故无过责。”
《老子》38_02_校笺_06_高亨
高亨云:“下德之人,不求反其本性,而于性外求德,既得性外之德,则坚守勿失,而终失去本性,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80_述评
这一段著名的文字,就是老子的理想国,即古人所谓“言其所志”(苏辙)也。 就这段文字来说,老子的政治理想,其内容有五点:一、国家是富裕的。这样的国家,人民有车舆、舟船,有十百人之器,...
《老子》68_04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之力”二字,帛书本无,盖后人涉上句“是謂不争之德”而妄加。《老子》书中,“德”與“力”是不相对言的。又,“是謂配天”,正与前文“是謂用人”相对言,故不当删去“配天”前“是...
《老子》64_音韵_02_邓廷桢
邓廷桢谓:持、谋韵,云:“謀,古音在之咍部,凡《诗经》五见,皆与蚩、丝、丘、期、媒、姬、思、骐、时等字為韵。”
《老子》29_08_校笺_08_古棣
古棣云:“‘是以聖人去甚、去太、去奢’,各本‘去奢’在‘去太’前。按‘去奢在后為是,‘奢’与‘墮’、‘羸’、‘吹’、‘隨’為韵,五字皆入歌部。如‘去太’在后则失韵。帛书甲本、乙本正...
《老子》18_04_校笺_07_丁仲祜
丁仲祜云:“《说文》:‘昏,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按此篆注并误。《六书故》称唐本是‘昬’字,从日民声,是也。考汉碑,‘昏’为正字,‘昏’为别体。···又《旧唐书·高宗...
《老子》66_01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按:“傅、赵本‘之’下有‘也’字,《御览·地部、皇王部》引同。唯《地部》引无‘之’字,高翻本同。柰卷本作‘以其善下之故’。”
《老子》56_06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帛书甲、乙本皆有‘亦’字,河上公古本(指王羲之本)、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无‘亦’字。按:《老子》是诗,以诗求之,‘亦’字不应有,无‘亦’不害其义,有之于诗而言则为赘词。”
《老子》09_04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司马光‘驕’作‘憍’,非。”
《老子》79_03_校笺_15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徹為周之税法。··《南轩孟子说》卷三引杨时说:'徹者,徹也。盖兼贡助而通用也。'故孟子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方里為井,井九百亩,八家皆私百亩,其中為公田...
《老子》55_05_校笺_07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释文》云:‘河上本一作朘’,又引《说文》‘朘,赤子阴也;’《说文》无‘朘’字,据此,则唐本有之。《玉篇》亦云:‘朘,赤子阴也;’即本《说文》之义,是《说文》本收‘...
《老子》12_02_校笺_09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馳騁’,犹走骤也。言田獵之夫,贪逐禽兽,快心放荡,有类狂人倒置之徒。欲心逐境,速如馳騁,狂如田獵也。”
《老子》61_01_校笺_05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今据帛书甲本写正。”
《老子》28_01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亦作‘溪’,景龙本作‘蹊’,敦煌本作‘奚’,下并同。”
《老子》07_04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邪’,余遮切,疑辞。谓聖人谦下无争,非以其无私邪?此言其实无私也,而人自然尊之,物莫能害之,盖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也。聖人成其私者,非私曲也,非私邪也,谓众人之自益其...
《老子》67_03_校笺_12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老子云,天下人皆謂我道虚无广大,似无所象(像)似。夫唯我道广大,迥超物表,固非凡情探赜所知,故得称大。若其有所象(像)似,如世间法者,则失其所以为大久矣。是微細粗浅之...
《老子》02_04_校笺_14_陈鼓应
陈鼓应云:“按:‘无為’一观念,在各种英译本中,亦常被误解,以陈荣捷的解释最好。陈先生说:non-action(wu-wei) is not meant literally'inactivity' but rather 'taking no action that ...
《老子》16_10_校笺_01_校勘
此两语,帛书甲本皆同之。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本、广明本“常”下有“曰”字,作“知常曰容”。其他诸今存本皆同帛书甲、乙本。
《老子》30_05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陆希声‘驕’作‘憍’。”
《老子》49_06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字当作“得”,“德”为后人以假借更易之。此言“民之信与不信,聖人一律待之以信,而任其自化,则其结果皆得信也。”(蒋锡昌注语)
《老子》75_04_校笺_08_石田羊一郎
石田羊一郎云:“‘是’下,依义当有‘以’字。”
《老子》81_03_校笺_06_许抗生
许抗生云:“‘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以上两句甲本缺字,乙本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河上公本、通行本作‘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傅奕本作‘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傅本与河上公本、通行本...
《老子》10_05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開闔’,‘闔’,户腊反。”
《老子》19_01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絶聖棄知,民利百倍’,古本。”
《老子》41_1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于说是也。帛书乙本作“善始且善成”,语意足,乃《老子》原文也。又,“夫”(fú),发语词,用于句子开头,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不译。“唯”(wéi),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