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0页

《老子》36_02_校笺_07_王弼

王弼注云:“將欲除强梁、去暴乱,当以此四者(即‘張之’、‘强之’、‘興之’、‘與之’)。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为大,以除將物也。”
05311

《老子》15_10_校笺_12_吴澄

吴澄云:“‘曠’,空豁貌。‘若谷’,虚而善应也。”
0535

《老子》22_述评

本章节紧承上章节而来,它们一正一反,珠联璧合,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老子以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渊博的哲理智慧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变化,他认识到:一、世间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事物常在...
0538

《老子》25_06_校笺_09_王弼

王弼注云:“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责其字定之所由,则系于大。夫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故曰‘强為之名曰大’。”
05314

《老子》49_02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有“之”(结构助词)字,文义足,文句顺。当如帛书本有“之”字。 又,朱谦之云:“《北堂书鈔》七引‘姓’下无‘心’字。按:此言聖人不师心自用,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
0538

《老子》29_04_校笺_12_古棣

古棣云:“‘故’字,如作联系词确误,可能是错简之后,传抄者為使之与上文联接而加‘故’字,其实在内容上是无法联结的。作為独立一章之首段,不应是联结词‘故’字,而应是发语词。‘故’字在...
0538

《老子》29_08_校笺_13_黄瑞云

黄瑞云云:“甚,《广雅·释言》:‘甚,剧也。’此處犹言苛严。奢,《尔雅·释诂》:‘奢,勝也。’此為争勝之意。泰,《论语·子路篇》‘君子泰而不骄’,何晏注:‘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
0536

《老子》56_02_校笺_03_古棣

古棣云:“‘塞其兑,閉其門’,五十二章出现过,该章是讲认识论的,这两句是应有之文。此章,参看下文可知也应有这两句,不能一见有两句重出,就断言一定有一处是衍文或错简,而应具体分析。”
0537

《老子》58_01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悶悶’,傅本作‘閔閔’。按:‘悶’、‘閔’皆借为潣。潣潣,浊也。《说文》:‘潣,水流浼浼貌。浼污也。’是‘閔’有污浊之义之证。《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0536

《老子》35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易州、二张‘泰’作‘太’。宋刊河上本经文作‘平太’,注作‘太平’。成疏曰:‘太,大也。’是成亦作‘太’。‘太’、‘泰’一字。”
0536

《老子》58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同,惟“廉”假借为“兼”(上古二字皆为谈部),《乙本释文》已校为“廉”,今从《乙本释文》。河上公本、王羲之本、景龙本、顾欢本、敦煌庚本、景福本、葛玄序...
0539

《老子》15_04_校笺_12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说文》:‘猶,玃属,从犬,酋声;一曰陇西谓犬子為猶。’段注:‘《曲礼》曰:使民决嫌疑,定猶豫。《正义》云:《说文》:猶,玃属;豫,象属。此二兽皆进退多疑,人多疑惑...
05312

《老子》66_05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民不害’,古本下有‘也’字。”
0539

《老子》21_05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窈兮冥兮’,司马、曹作‘窈兮冥’。‘中有精兮’,纂微、司马、苏、五注、曹、陈、达真、叶、清源、黄、程、邵并作‘其中有精’。”
05312

《老子》22_10_校笺_11_许永璋

许永璋云:“所謂‘曲則全’,复古代成语,‘豈虚言’,告诫世人勿以此為虚言,实乃经历史证验之真理。”
05315

《老子》45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成”,《说文》谓“就也”,《广韵》谓“毕也,就也”,即完成、完就、完毕之谊。非指某一具体物。“大成”是泛指最完全、最完满、最圆备。唐玄宗疏:“凡曰学人,功行大成,众德圆备...
05315

《老子》51_述评

这一章节集中地讲了“道”生养万物的主旨。 万物的产生和发展,其过程是:第一阶段,它由宇宙本体“道”转化和生成,即所谓“道生之”。第二阶段,它产生后,德又赋予其本性,维持它的存在及繁...
0535

《老子》30_0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景龙本“毋”作“不”,“已”作“以”,无“居”字,谓“果而不得以”。其他诸本“毋”亦作“不”,亦无“居”字,谓“果而不得已”。
0536

《老子》38_03_校笺_05_俞樾

俞樾云:“《韩非子·解老》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盖古本《老子》如此。今作‘无以為’者,涉下‘上仁’句而误耳。傅奕本正作‘不’。”
05314

《老子》39_14_校笺_09_宋徽宗

宋徽宗云:“賤者,貴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之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世之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孤、寡、不穀,名之賤者也,而侯王以為稱,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
0535

《老子》22_09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王弼同(‘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河上作‘夫惟不矜,故天下莫與之争’。考《淮南子·道应训》引亦作‘夫惟不争’,恐今河上本非也。”
05314

《老子》43_音韵_04_彭耜

彭耜云:“李‘間’去声,言道体混然,曾无間隙。”
0535

《老子》50_05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老子》此言,所以戒人君宜寡欲以全其生也。《吕氏春秋·本生篇》云:‘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
05314

《老子》32_03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三十七章言‘侯王’者一,三十九章言‘侯王’者三,弼注十章曰:‘侯王若能守;’即引此文,亦作‘侯王’,可证作‘侯王’者,乃古本。《史记·李斯列传》‘自置为侯王’,是秦...
05314

《老子》33_02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

石田羊一郎云:“‘知’字上当有‘有’字。”水海按:此说非也,纯属妄加。
05314

《老子》13_11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若可寄天下’,河上作‘乃可以託於天下’;王弼作‘若可託天下’;《大典》作‘乃可以託天下’。”
0538

《老子》15_06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客’,龙兴观碑次解本作‘容’。‘儼’,矜庄貌。‘儼若客’,不敢僭也。”
05312

《老子》63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引‘為无為,事无事’两句。‘大小’句,姚说是。吴无‘大小’以下八字。伦谓疑是古注文。《韩非子·喻老》曰:‘有形之类,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
05313

《老子》16_述评

此一章节,老子提出了“至虚”、“守静”、“归根”、“复命”、“知常”五个命题。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虚”即“无”,“虚无”是“道”的本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老子贵“虚”,司马...
0537

《老子》20_11_校笺_13_范应元

范应元注云:“圣人之心,无得无失。衆人皆以伪学为有餘,而我與道合同,实无所得,故獨若失也。”
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