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3_10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則可以託天下矣’,古本。一本作‘若可寄天下’。按:《庄子·在宥篇》作‘則可以託天下’。”
《老子》76_01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彊’,或作‘强’。《谷神子》无二‘也’字,下并同。”
《老子》29_07_校笺_21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作“或陪或墮”。“陪”,增益、增添。《说文》云:“陪,满也。”徐铉注音:“薄回切。”《玉篇·阜部》:“陪,加也,助也,益也。”《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
《老子》10_04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能毋以知乎”,帛书乙本作此句,即为《老子》古本。且王弼注为“能无以智乎”(“智”与“知”通),傅奕本作“能无以知乎”,则为佐证。检河上公注云:“治身者,呼...
《老子》32_09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由川谷之與江海也’,纂微、司马、苏、曹、陈‘由’并作‘猶(简作犹)’,无‘也’字;清源、黄、程只‘由’作‘猶’。五注、达真、叶、黄‘與’作‘於’。林:‘一本无江字。’”
《老子》56_04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马叙伦校“銼”为“剉”,非是。“剉”则为“挫”之假借,但非《老子》故字,《老子》故字当作“銼”(cuò),意为消磨、折去、挫折。《篇海类编·珍宝类·金部》:“銼,折也,摧也。...
《老子》36_04_校笺_16_释德清
释德清云:“此言物势之自然,而人不能察,教人当以柔弱自处也。天下之物,势极则反。譬夫日之將昃,必盛赫;月之將缺,必极盈;灯之將灭,必炽明。斯皆物势之自然也。故固張者,翕之象也;固强...
《老子》15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儼’,鱼检反。”
《老子》69_02_校笺_04_吴澄
吴澄云:“為主,肇兵端以伐人也;為客,不得已而应敌也。進寸,难進也;退尺,易退也。”
《老子》78_08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吴说非是。此语正是上四语的哲理概括,他本句前有'故'字者,亦可看出一些端倪。此句表面意思即谓'正话反说'。高延第云:'受國之垢,即國君含垢也。受不祥,即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也。至...
《老子》48_01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為學者日益’,言俗主為有為之學者,以情欲日益為目的;情欲日益,天下所以生事多扰也。”
《老子》52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前句作“□小曰□”,“小”前的“見”字、“曰”后的“明”字皆损掩,《甲本释文》已校补;后句同此。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后句作“守□□强”,损掩“柔曰”二字,《乙本释文》...
《老子》12_05_校笺_07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心耽丝竹,耳滞宫、商,不能反听希声,故曰聾也。《庄子》云:‘非唯形声有聾盲夫,智亦有之也。”
《老子》19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遂州本‘民’作‘人’,盖避唐讳。”
《老子》20_14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吴作‘昏昏’。馆本作‘昏’。成疏云:‘韬光匿耀,故若昏也。’则成作‘若昏’。赵写同。依下文例,当补一‘昬’字。”
《老子》42_08_校笺_14_张松如
张松如云:“‘人之所教’,这也讲得通,似不必改‘人’作‘天’也。至于下句,似仍当从帛书作‘亦議而教人’,意即凡前人之所教我者,我亦发为議论去用以教人。后世诸本‘義’字正是从帛书中的...
《老子》27_07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言善为君者,常能于平时审度人物之高下良窳(yǔ)而使之各得其用也。是以无棄人,无棄物。《淮南子·主术训》云:‘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
《老子》27_10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治要》引‘贵’上无‘不’字(《治要》旧无‘貴其師’三字,日本细井德民等补)。譣义无‘不’字长。《经幢》‘資’作‘質’。石田羊一郎依余删‘不’字。”水海按:马叙伦《...
《老子》11_07_校笺_12_马达甫
马达甫云:“有之,‘有’指实体,‘之’是语气助词,下‘之’同。為利,有利用价值。為用,起作用。有和无的对立,即实物和空虚处的对立。这是物质世界内部两种不同形态的对立,也就是物质的间...
《老子》59_01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莫若嗇’,‘若’,一作‘如’。”
《老子》68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损掩“與”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其他文字同。帛书乙本“勝(简为胜)”假作“朕”(上古“朕”為侵部【em】,“勝”為蒸部【en】,侵部和蒸部主要元音相同,可以通转,故侵...
《老子》21_05_校笺_12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本‘中有請吔’,乙本作‘其中有請呵’,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其中有精’。从本节经文分析,下文既言‘其中有信’,上文似当作‘其中有情’,前后句型一律。可见帛书甲本前句夺...
《老子》71_音韵_03_江有诰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四十一漾》谓:“上”,时亮、时雨二切。按古有平声,当与阳部并收。此字惟《周书》引谚“民恶其上”与“网”叶,读上声。《老子》“知不知上”与“病”叶,读去声,余无读...
《老子》76_05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本章节主旨是崇柔戒强。“强大”和“堅强”词义通,都属于“强”的范畴,不必拘泥也。帛书甲、乙本已作“强大”,正与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本同,《老子》原本当作“强大”。 又,河上公...
《老子》25_08_校笺_08_陈柱
陈柱云:“《说文·大部》‘大’下云(见吴氏所引文),许慎所见,作‘人亦大’也。段玉裁注云:‘《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则段氏本疑亦作‘人亦大’...
《老子》45_05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燥”,原句亦当作“燥勝寒,静勝熱,清静可以爲天下正。”先说“燥”。《说文》无“躁”字,而有“燥”字,我疑心先秦无“躁”字。《说文》云:“燥,干也。从火,喿...
《老子》27_04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开元石刻作‘揵’。《说文解字》:‘楗,限門也。’是应用‘楗’,不得以車辖之‘键’当之。”水海按:开元石刻(即御注本)本句作“善閇无關揵不可開”。
《老子》12_07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有连词“而”义顺。范应元注文中,也出“而”字(见下引)。故今从帛书乙本。 又,河上公注云:“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老子》21_03_校笺_11_俞樾
俞樾云:“按:‘惚兮恍兮’二句,当在‘恍兮惚兮’二句之下。盖承上‘惟恍惟惚’之文,故先言‘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与上‘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四句为韵;下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乃始...
《老子》71_0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上”、“尚”古字通(上古二字皆为禅纽阳部)。然而《老子》本字当作“尚”。“尚”,高尚也。又,“知不知”,约有三种解释:其一是,“知道言不知”(河上公注);其二是,“知道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