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07页

《老子》21_03_校笺_11_俞樾

俞樾云:“按:‘惚兮恍兮’二句,当在‘恍兮惚兮’二句之下。盖承上‘惟恍惟惚’之文,故先言‘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与上‘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四句为韵;下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乃始...
0329

《老子》71_0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上”、“尚”古字通(上古二字皆为禅纽阳部)。然而《老子》本字当作“尚”。“尚”,高尚也。又,“知不知”,约有三种解释:其一是,“知道言不知”(河上公注);其二是,“知道像...
03213

《老子》09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已【ǐe】,之部;葆【peu】,幽部之幽合韵,已、葆为韵;守【cǐeu】...
03212

《老子》11_07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有之以為利’,各本句上有‘故’字。”
03213

《老子》67_05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六朝残卷‘慈’作‘茲’。下‘慈故’并同。卷子成疏夺‘二曰儉’三字,无‘敢’字。白、赵同此(指傅本)。”
0326

《老子》20_16_校笺_08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作‘寂兮似无所止’,王弼作‘飂兮若无止’。”
0326

《老子》25_07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逝’者,指道之进行而言,即宇宙历史自然之演进也。‘遠’者,谓宇宙历史演进愈久,则民智愈进,奸伪愈多,故去真亦愈远也。‘反’為‘返’之假,谓圣人处此去真愈远之时,应...
0328

《老子》01_03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马氏、蒋氏之说甚是。今据帛书甲、乙本验之,原来《老子》此两句均作“萬物”。今存本前句作“天地”者,乃后人妄改,当据帛书本订正。 又,严可均云:“‘天地始’,御注与此同。河上...
0329

《老子》09_02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各本及《淮南子·道应训》引‘散’并作‘揣’,《庄子·知北游篇》:‘大马之捶钩者’,陆德明《音义》曰:‘大马,司马也。···或说曰:江东三魏之间,人皆谓锻为捶,音字亦...
03211

《老子》57_10_校笺_10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上无赋敛,下不烦扰,耕田凿井,家给民足,故云而民自富。人君诚能内守冲和,外无营欲,则下之感化自淳樸也。”
0325

《老子》58_02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诸本作‘缺’。《说文》:‘缺,器破也。’朱骏声曰:‘按谓瓦器破,又按字亦作缺,因误为。’”
03214

《老子》13_07_校笺_10_范应元

范应元云:“谓寵為辱根,身為患本,人多不悟,故发明之。”
03210

《老子》15_10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若浴”,损掩“滋兮其”三字,《甲本释文》校补為“呵其”;“浴”,《甲本释文》校改為“谷”。乙本作“滋呵其若浴”,“兮”时译為“呵”;《乙本释文》校改“浴”為...
03210

《老子》20_1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皆有餘,我獨遺”,前句损掩“衆人”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前句“有”假为“又”,无后句。《乙本释文》校注云:“此下甲本有‘我獨遗’三字,通行本作‘而我...
0328

《老子》78_01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范应元本作'天下莫不柔弱於水','莫',否定性无定代词,'不',否定副词,双重否定,实为肯定;'天下莫不柔弱於水',意谓:天下没有什么不比水柔弱的。这就等於说天下什么都比水柔弱,正...
0326

《老子》02_02_校笺_09_宋常星

宋常星云:“只此皆知两字,其惡其不善,便从此处有之矣。大道之妙,美者贵乎藏,善者贵乎隐。不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惟独自然,惟独无為。以皆知之美而為美,则暴于外,而未必有公物之实,焉...
03215

《老子》10_01_校笺_19_俞樾

俞樾云:“河上公本无‘乎’字,唐景龙碑亦无‘乎’字。然《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无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婴兒乎?’则古本固有‘乎’字。”
0327

《老子》55_08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罗《考异》未及此,校罗卷确为‘詳’字,与遂州本同,罗失校。·.·‘益生曰祥’,李道纯作‘益生不祥’。《道德会元序例》云:‘益生不祥,或云日祥,或云曰祥,皆非也。’李...
03210

《老子》13_02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何謂寵辱’,陆、王弼下有‘若驚’二字,简文云:‘寵,得也;辱,失也;若,而也。’”
0325

《老子》14_今译

(“道”,)看它而看不见,称它为无形。听它而听不到,称它为无声。摸它而摸不着,称它为无迹。这三者不能区分清楚,所以混合为统一体。“一”这个浑沌之气,其上的“道”并非虚诞不实,其下的...
03213

《老子》71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不知不知,病矣”。《甲本释文》校注云:“‘病’字原用朱涂过。此句各本作‘不知知,病’,无下‘不’字。《唯南子·道应训》引作‘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义...
0327

《老子》50_07_校笺_05_朱谦之

朱谦之云:“‘兕虎’当为‘虎兕’,王弼注:‘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淮南子·诠言训》‘虎无所措其爪,兕无所措其角;’皆虎在兕前,知古本当亦虎兕连文无疑。”
03213

《老子》31_08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而美之者’,景龙本作‘若美之’,敦煌本作‘若美必樂之’。‘是樂殺人’,景福本‘人’下有‘也’字。”
03212

《老子》67_02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夫惟大,故似不肖’,李‘夫’音扶,下同。清源无此七字。”
0329

《老子》68_04_校笺_09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作‘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帛书甲、乙本无‘之力’二字,但作‘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详审文义,甲、乙本与通行本均重出‘是謂’二字,今径删去,写定為...
03211

《老子》74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夫伐大匠斲者,則□不傷亓手矣”,“代”假作“伐”(上古“代”为职部,“伐”为月部。职部【et】和月部【at】,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可以旁转,职月合韵。故“代”可...
0327

《老子》76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无“故”字,后句“柔弱”后有“微細”二字(因前文有此二字,此处仍衍);乙本如此。今从乙本。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御注三本、邢玄本、景福本、...
03213

《老子》28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同。《甲本释文》校注云:“‘溪’字水旁在右。”帛书乙本两处“其”作“亓”,“溪”假作“雞”(上古二字皆為支部,属叠韵通假),《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帛书《甲本释文》...
03215

《老子》03_06_校笺_07_王弼

王弼注云:“‘常使民无知无欲’,守其真也。”水海按:“真”,即朴也。二十八章王弼注:“朴,真也。”“朴”也即无、道。
0328

《老子》55_07_校笺_04_高亨

高亨云:“按:‘知和曰常’,义不可通。疑‘知’当作‘精’。盖‘精’字转写去,读者依下句增‘知’耳。前文云:‘精之至也’,又云:‘和之至也。’故此总之曰:‘精和曰常。’‘常’乃自然之...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