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47页

《老子》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甲本‘没’作‘沕’,‘殆’作‘怠’,皆音假相通。”
0246

《老子》40_01_校笺_02_张舜徽

张舜徽云:“各本无‘也’字,今依帛书甲、乙本补。有‘也’字,语意圆足,自胜今本矣。”
02414

《老子》26_03_校笺_04_彭耜

彭耜云:“‘燕處’,‘燕’,李(畋)与陆同(音)。纂微‘燕’作‘宴’。”
02414

《老子》27_03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籌策’,御注作‘籌算’。”按:御注作“籌筭”。严氏失校。
0247

《老子》28_02_校笺_07_古棣

古棣云:“罗振玉说:敦煌本不重‘為天下谿’句。《老子想尔注》亦不重此句。按:本章三段,每段的下一个语法句的头一小句,皆重上一个语法句的末小句,读起来别有韵致,此种格律,民歌常有之。...
0247

《老子》31_12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白、张之象作‘之衆’。成疏曰:‘殺谓敌人,衆谓士卒。’疑成亦作‘之衆’。各本及《治要》引同此(‘殺人衆多’)。”
02411

《老子》33_05_校笺_07_严复

严复云:“足而不知,虽富,贫耳!”
0247

《老子》38_12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故去彼取此’,‘去’上声。”
0246

《老子》11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甲本作“然埴為器”,《甲本释文》校“然”為“埏(yán)”,无“而”字;乙本作“燃埴而為器”,“然”作“燃”,《乙本释文》校“燃”亦為“埏”。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
0245

《老子》35_02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遂州、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均作‘泰’,诸河、王本作‘太’,道藏王本作‘大’。泰、太古通。依旧说:安,静也。《释名·释言语》‘安,晏也’;晏晏然和樂无动惧也。平者安之至...
02413

《老子》13_09_校笺_09_王引之

王引之云:“‘於’犹‘為’也(此‘為’字读去声)。《老子》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於天下’即‘為天下’也。”
02414

《老子》35_08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不可既’,二张作‘不足既’,范、彭、寇、白、赵、吴、潘、宋河上、罗卷、臧疏、集唐并同此。譣弼注曰:‘···然乃用之不可穷极也;’是王亦作‘不可既’。按:‘用’,借为‘...
0247

《老子》15_1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蔽’,必世反。王云:‘覆盖也。’钟‘婢世反’,梁武同也。”
0245

《老子》41_07_校笺_08_焦竑

焦竑云:“‘辱’,古本作‘’。”
0249

《老子》13_08_校笺_13_宋常星

宋常星云:“以虚静恬淡自牧,忘乎貴爱,此身之心,其累身大患之事,安肯為之也哉?”
02414

《老子》17_04_校笺_13_甲本释文

《甲本释文》校注云:“‘案’,乙本作‘安’。通行本此处多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安’、‘案’与‘焉’,音近义通,作‘于是’解。或误以‘焉’为句尾语词,属之上句,遂并下句增一‘焉...
0245

《老子》22_01_校笺_19_吕惠卿

吕惠卿云:“曲者,曲之自然者也。枉者,曲之使然者也。天下之物,唯水為幾于道。一西一东,而物莫之能伤,是曲則全也;避碍万折而必东,是枉則直也。”
02410

《老子》01_04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此。今从帛书本。其他诸本皆无句末“也”字。“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古来有两种标读法:一、“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河上公、成玄英、陈...
0247

《老子》52_04_校笺_05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六五九引‘塞’上有‘故’字,‘勤’下有‘也’字。”
02415

《老子》54_08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故以身觀身’,程无‘故’字。”
02413

《老子》17_05_校笺_09_王昶

王昶云:“‘猶兮其貴言哉’,开元、邢州、至元无‘兮’、‘哉’二字。邢州‘猶其’乙(逆)转。”
02412

《老子》65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常知’,苏、五注、达真、叶、清源、黄、程‘常’并作‘能’。”
0249

《老子》78_07_校笺_12_奚侗

奚侗云:'《尚书·汤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庄子·则阳篇》:'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此皆所謂'受國之垢'与'不祥'也...
02415

《老子》57_04_校笺_08_范应元

范应元云:“政事丛脞,赋敛烦苛,动多忌諱,则民无所措手足,故愈贫穷。”
02413

《老子》59_01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弼注曰:‘上承天命,下绥百姓。’成疏曰:‘上合天道,下化黎元’,是王、成‘人’皆作‘民’。成疏曰:‘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犹莫过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无过...
0245

《老子》18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知惠出,有大僞焉’,‘知’,去声。‘知’训知也,‘惠’训儇也。‘知惠’者出,去质尚文,使天下不任其真,是以有大僞也。”
02411

《老子》77_音韵_04_水海

水海按:“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归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故天之道,損有馀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夫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下】者?唯有道者乎!”也...
0247

《老子》27_01_校笺_11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六五九引‘轍’作‘輒’,‘迹’作‘跡’。”
0248

《老子》60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皆如此,惟“其”皆作“亓”。今从帛书本。道藏河上公本在“非其神不傷人”前有一“人”字,疑误脱“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九字。《韩非子·解老》张榜本、凌瀛初本、道藏...
0246

《老子》18_02_校笺_14_唐玄宗

唐玄宗注云:“用智慧者,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僞矣。”
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