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48页

《老子》04_03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紛’,顾欢作‘忿’。唐易州石刻本亦作‘忿’。”
04014

《老子》08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故无尤矣’,纂微、司马、苏、曹、陈、清源并无‘矣’字。”
04714

《老子》10_02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经纶堂本无‘乎’字,下同。‘婴’作‘孾’,注亦作‘孾’,景福本同。‘能’下室町本有‘如’字。‘氣’字为华夏先哲之素朴唯物主义思想。《老子》之‘專氣’,即《管子·内业篇》...
04214

《老子》11_07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易州无‘故’字。《北山录》二引‘利’作‘器’,讹也。”
05114

《老子》13_09_校笺_09_王引之

王引之云:“‘於’犹‘為’也(此‘為’字读去声)。《老子》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於天下’即‘為天下’也。”
02414

《老子》58_08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不劌’,劌,居卫反,河上作‘害’,伤也。”
03614

《老子》58_音韵_07_水海

水海按:“其政閑閎,其民屯屯。”【mǐwen】、屯【duen】为韵,二字皆入文部。“其政察察,其邦狭㹟。”察【tf‘eǎt】、狭【kuǎt】为韵,二字皆入月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
04814

《老子》36_01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按:‘歙’、‘翕’古通用。《庄子·山木篇》:‘则呼張歙之。’《释文》引司马注:‘歙,敛也。’《荀子·议兵篇》:‘伐張伐翕;’杨注:‘翕,敛也。’‘固’读为‘姑且’之‘姑’...
05514

《老子》60_01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烹’,开元石刻作‘享’是。”
03014

《老子》60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神”假作“申”(上古二字皆为真部),损掩后句句末“也”字;乙本损掩后句句首“聖人亦”三字,并无后“人”字。帛书《甲本释文》、《乙本释文》、高明本皆校为“非其神...
05514

《老子》16_04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各歸其根’,‘各’下一有‘復’。”
04414

《老子》19_04_校笺_14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经文相同,与今本之主要差别是:首句‘此三言也’,今本多作‘此三者’,或谓‘三者’。所谓‘三言’,系指前述之‘聖智’、‘仁義’、‘巧利’而言。虽说‘三言’、‘三...
03714

《老子》20_06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释文》出‘若亨’,则王本作‘若亨’,当据改正。《释文》谓河上公作‘饗’,则陆见河本作‘饗’。按:‘衆人’与‘我’对言,前指俗君,后指圣人也。河上注:‘熙熙,淫放多情...
05314

《老子》67_02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柰卷无‘夫惟’二字。馆本、卷子成疏无‘似’字。”
05414

《老子》24_07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物或惡之’,‘或’一作‘故’,‘惡’去声。‘不處’,‘處’上声,一‘處’下有‘也’字。”
04614

《老子》72_02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严遵本‘狎’作‘挾’。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无狹其所居’,是成、荣并作‘狭’。”水海按:道藏严遵本则误作“挾”,而怡兰堂校严本则作“狭”。
05214

《老子》26_05_校笺_15_高明

高明云:“按俞樾、马叙伦皆主‘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刘师培谓為‘輕則失臣,躁則失君’。三氏之说雖辨,但皆有不周之处。如刘氏据《韩非子·喻老》所云赵武灵王生传王位于大子何之事作‘失臣...
04114

《老子》01_05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广弘明集》五、孙盛《老子疑问反讯》引有‘故’字。《辅行记》二之六引‘常无欲觀其妙’。《周易集解》十三韩康伯曰:‘故常无欲以觀妙’,盖本此文,则无‘其’字。按:‘妙’为...
03013

《老子》02_03_校笺_02_虞世南

虞世南云:“河上本‘較’作‘形’。”按:虞世南本同王弼本,作“長短相較”。
04713

《老子》28_10_校笺_17_吕纯阳

吕纯阳云:“物质纯固曰樸,道体如是。散而為器,一本之所以万殊。”
03113

《老子》06_音韵_08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死、牝,脂部。門、根、存、勤,文部。
04313

《老子》09_02_校笺_12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揣,量度也。鋭,铦利也。凡情滞溺,贪求荣利,故揣量前事,铦鋭欲心,鬼瞰人怨,坐招殃咎,故曰不可長保也。”
05113

《老子》31_11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偏將軍居左’上,从帛书甲、乙本加‘是以’二字。各本作‘言以喪禮處之’,从帛书改‘處’為‘居’,承上句‘居左’、‘居右’而為言也。句末又据增‘也’字,以明语气之稍顿。”
07413

《老子》58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作“正□□□善復為□”,前句损掩“復為奇”三字,后句损掩“妖”一字,今据王弼本校补。景龙本“正”作“政”,谓“政復為奇,善復為妖”。遂州本“正”作“政...
05413

《老子》13_10_校笺_07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王弼注训‘若’為‘乃’,是也,惟‘乃’字亦非古本。《庄子·在宥篇》云:‘故貴以身為天下,则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託天下。’《淮南子·道应训》云:‘故老子曰:故...
05113

《老子》35_05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第二十三章王弼注“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全引此章经文,古王弼本当作“淡兮其无味也”,同笔者校文。又,《老子》故本当作“兮”字。张松如、张舜徽即校为“兮”字。“兮”为《老...
03313

《老子》14_01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今验之帛书,甲本作‘視之而弗見,名之曰聳;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弗得,名之曰夷。’乙本同,惟‘名’字作‘命’,‘聳’字作‘微’,第一‘命’字损掩。文虽小异,而古本亦...
05013

《老子》36_08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韩非子·喻老》引作‘邦之利器’,《六微》引‘邦’作‘國’。‘國’字是也。《庄子·胠箧篇》、《淮南子·道应训》、《荀子·正名篇》杨倞注等均引作‘國’。据此知宜作‘國...
03213

《老子》16_13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道乃久”:道者,“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篇》),故謂道乃久。“久”,指没有时间界限。据杨慎说:“孔子以前,‘久’皆音几,至孔子传《周易》方有...
03313

《老子》65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同此;后句损掩“邦之”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两处“邦”字皆作“國(简作国)”。《甲、乙本释文》皆校“不知”为“不智”。今甲、乙本互校得此后句。其他诸...
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