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5页

《老子》47_01_校笺_08_刘师培

刘师培云:“《韩非子·喻老》引作‘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不闚於牖,可以知天道’。当为《老子》古本。今本经后人删改。”
03010

《老子》27_02_校笺_12_古棣

古棣云:“‘善言者无瑕適’,按:帛书甲本和乙本皆如此;傅奕本、河上公本皆作‘謫’,王弼本作‘讁’;《老子想尔注》本与帛书同,作‘適’。按:《老子》故书当作‘適’。‘讁’、‘謫’、‘...
03315

《老子》79_02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朱骏声曰:'契,《说文》:大约也。今言合同。《易传·系辞》:后世聖人易之以书契。郑注: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於木谓之书契。《周礼·质人》:掌稽市之书契。注:取予市物之券也,...
04011

《老子》47_03_校笺_16_陈鼓应

陈鼓应云:“老子不重外在经验知识,而重内在直观自省。他认为我们的心智活动如果向外驰求将会使思虑纷杂,精神散乱。一个轻浮躁动的心灵,自然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所以老子说:其出彌遠,...
0389

《老子》27_04_校笺_11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六五九引‘揵’作‘楗’。”
0265

《老子》79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怨、怨、善,元部;人,真部;真元合韵。契、勶,月部。親、人,真部。
05211

《老子》48_01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二十章王注:‘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系引此章经文,可证王本二‘日’上亦有‘者’字,当据补正。”
0327

《老子》27_06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故人无棄人’,范同此,臧疏、易州、罗卷‘故’并作‘而’。各本并无‘故’下‘人’字。”
03613

《老子》01_05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恒无欲也”之后四句是承上文言,当于“恒”前有“故”字。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本有“故”字,正与帛书乙本同。又“眇”,《说文》云:“一目小也。”《广雅》云:“眇,小也。...
04410

《老子》48_04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河上注曰:‘德与道合則无所不施,无所不為也。’則河上本亦作‘則无不為’。”
0398

《老子》27_08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臧疏、易州、罗卷无‘故’、‘者’二字;范、彭、寇、张嗣成、二赵、吴、潘、磻溪及孙盛《老子疑问反讯》并无‘者’字,下同;白、张之象及《治要》引同此(傅奕本),《治要》‘師...
0428

《老子》01_08_校笺_07_沈一贯

沈一贯云:“凡物远不可见者,其色黝然玄也。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
03715

《老子》49_01_校笺_05_张纯一

张纯一云:“景龙本、顾欢本皆无‘常’字,此文当作‘常无心’。”
04911

《老子》27_1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乙本“謂(简作谓)”皆假作“胃”,《甲本释文》、《乙本释文》皆已校改。想尔本、景龙本、敦煌丁本、遂州本、傅奕本、(唐)李荣本“是”作“此”,“眇要”作“要妙”,謂“...
04910

《老子》02_03_校笺_04_李道纯

李道纯云:“‘有、无相生’已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
04915

《老子》49_06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臧疏引节解曰:‘故道常得其信也。’是节解‘得’字同此,‘矣’作‘也’。然以上句例之,当亦作‘得信矣’。”
0399

《老子》28_01_校笺_15_王弼

王弼注云:“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
0318

《老子》02_05_校笺_09_石田羊一郎

石田羊一郎云:“‘不治’本作‘不為始’,‘為’字恐后人所增,‘始’与‘治’字形相近,传写者误作‘始’耳。王弼本作‘而不辭’,‘辭’字恐本作‘’,治古文,后人误加辛旁為‘辭’,‘不辭...
0545

《老子》49_09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吕、苏、葛、赵作‘為天下渾其心’。”
02313

《老子》28_04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高明之说甚是。帛书甲本作“知其日,守其辱,為天下浴”,“日”,上古為日纽质部【nǐět】;通行本的“榮(简作荣)”,《广韵》谓“永兵切”,上古当為匣纽耕部【xǐwen】(王力《古...
03211

《老子》02_述评

老子认为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 天下之物,总是一分为二,二又共处于一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互相对待,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又互相转化。 “天...
03913

《老子》50_01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根据本文“執生”之旨,王弼之说为是。《韩非子》等人的“从生到死”说不合老旨,故不从。
0506

《老子》28_08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常得不忒’,各本作‘常德’。”
0429

《老子》03_04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易州无‘是以’、‘之’、‘也’四字。臧疏、宋刊河上无‘之’、‘也’二字。《治要》引无‘也’字。按:治亂字当作‘薙’,《说文》曰:‘薙,除艸也。’今通用‘治’。”
03815

《老子》50_06_校笺_02_张煦

张煦云:“开元无‘聞’字。”
04110

《老子》28_1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想尔本“夫”作“是以”,“割”作“割”,谓“是以大制无割”。景龙本、敦煌丁本、(唐)李荣本“夫”作“是以”,谓“是以大制无割”。遂州本无“夫”...
05211

《老子》03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全损;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傅奕本、范应元本“治”作“為”,谓“則无不為矣”。河上公本、想尔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易玄本、景福本、敦煌甲本、遂州本、虞世南本、李约...
0335

《老子》50_10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释文》作‘錯’,当据改。‘錯’为‘措’之假。《说文》:‘措,置也。’此言善摄生者,既不为虎所遇,故虎亦无所置其爪;又不为兵所加,故兵亦无所容其刃也。”
0449

《老子》29_01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寇(前句末)有‘兵争’二字。按:《广雅·释诂三》:‘取,為也。’《国语》:‘疾不可為也。’韦解:‘為,治也。’是取与為通,為与治通;故四十八章河上公注:‘取,治也。’‘...
0296

《老子》04_01_校笺_18_吴澄

吴澄注云:“‘沖’字本作‘盥’,器之虚也。道之体虚,人之用此道者,亦当虚而不盈,盈则非道矣。沖,直中切。”
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