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7_01_校笺_03_张松如
张松如云:“‘道恒无為,而无不為’,诸本俱如此,唯‘恒’作‘常’。帛书甲、乙本作‘道恒无名’,今‘恒’字依帛书。蒋锡昌曰:‘道常者,道之真,一章所谓常道也。’王夫之亦读作‘道,常,...
《老子》36_07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脱’,代活反。”
《老子》37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无名之楃,夫將不辱”,前句损掩“闐之以”三字,“樸”假作“楃”,《甲本释文》已校改;乙本同此二句。今从乙本。遂州本无“闐之以”三字,无“名”后“之”字,“...
《老子》64_04_校笺_02_张煦
张煦云:“葛‘散’作‘敬’。”
《老子》29_07_校笺_09_王昶
王昶云:“邢州作‘或接或隳’,至元作‘或載或隳’。”
《老子》36_03_校笺_03_劳健
劳健云:“‘必固興之’,‘興’当作‘舉’,叶下句‘必固與之’。古‘舉’、‘與’字通。如《礼运》‘选贤與能’,《大戴礼记·王言篇》作‘选贤舉能’,是也。疑此字本亦作‘與’,后人不识‘...
《老子》34_07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以其終不自為大’,河上本云‘是以聖人終不為大’也。”
《老子》17_05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貴言’,所謂‘聖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貴,重也。謂人君之言,猶豫迟疑,不肯轻易出口,恐致下之不信己也。河上本作‘猶’,与帛书乙本合,今从之。王弼本作‘悠’,则...
《老子》03_06_校笺_08_想尔注
想尔注:“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貨赂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貪寳貨,国则易治。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
《老子》71_03_校笺_09_张松如
张松如云:“韩非《喻老》,以‘病病’作‘不病’,王先慎注曰:‘此谓不以为病,故能除病’,显然已非老旨。俞樾、刘师培皆据韩以改老,错了。如依《御览》所引来演推,此章全文当作‘知不知,...
《老子》30_05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遂州、敦煌、景福三本‘果而勿驕’在‘果而勿矜’之前。又‘驕’,范本、楼正本亦作‘憍’。”又引杨树达云:“‘憍’字从心,乃驕傲之‘驕’本字,但《说文》未收耳。‘驕’则‘憍...
《老子》08_05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葛‘政’作‘正’。”
《老子》24_01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馆本、遂州本全句正作‘喘者不久’。‘喘’《说文》云:‘疾息也。’又‘企’与‘跂’古通用。《庄子·秋水篇》‘掇而不跂’,《释文》:‘跂,一作企。’《庚桑楚篇》‘人见其跂’...
《老子》23_08_校笺_09_罗振玉
罗振玉云:“御注、英伦二本无‘樂’字。”
《老子》24_01_校笺_12_奚侗
奚侗云:“《说文》:‘企,举踵也。跨,渡也。’段玉裁云:‘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企而立者不可以久立,跨而行者不可以长行。盖任智尚力,违乎自然者,必至求得反失。”又云:“各本...
《老子》08_01_校笺_03_想尔注
想尔注云:“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萬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
《老子》15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通、容韵(东部)。川、鄰韵(文真通韵,川音春)。容、釋韵(鱼部,釋,书入声)。樸、谷、濁韵(侯部,樸,旁木反;濁,宅木反)。清、生、盈、盈、成韵(耕部)。又,奚侗...
《老子》29_08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去’,羌吕反。”水海按:“羌吕反”同《广韵》“羌举切”,今音qù,上古為溪纽鱼部【k*ǐa】;故此“去”之义,当為:除,除去,去掉。《广韵·语韵》:“去,除也。”《集韵·...
《老子》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亦將不欲’,王弼作‘夫亦將无欲’。”
《老子》14_04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此三者’,一无‘此’。”
《老子》11_音韵_02_顾炎武
顾炎武《唐韵正》下平声《九麻》云:“‘車’,古音居。王应麟曰:‘古車,本音居,至《说文》始有尺遮之音,乃自汉而轉其声。陆氏《释文》引韦召云:古皆尺遮反,后汉始有居音,非也。’”
《老子》70_03_校笺_03_劳健
劳健云:“古读‘宗’字,音近于尊。《左传》‘伯宗’,《穀梁传》作‘伯尊’。《释名·释宫室》:‘宗,尊也。’《周易》:‘同人于门,同人于宗。’门、宗为韵。《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
《老子》02_音韵_02_顾炎武
顾炎武云:“‘隨’,古音句禾反,《老子》‘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和、隨為韵)。《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隨,大奸唱则小盗和。’‘...
《老子》33_02_校笺_10_严復
严復云:“智如燭,明如鉴。”
《老子》69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同,后句“敵(简作敌)”后有“矣”字。《甲本释文》校注云:“‘執”字用朱涂过。”帛书乙本前句、后句皆同此,今从帛书乙本。按:《甲、乙本释文》皆校“乃”为“扔”。...
《老子》24_01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跂’,王弼、陆作‘企’。‘跂’与‘企’同。薛云:‘举踵曰跂,张足曰跨。立欲增高,则反害其立;行欲增阔,则反害其行。’”
《老子》63_04_校笺_09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据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校敦煌壬本有‘天下’二字,遂州本无。高翻‘細’均作‘纱`。”
《老子》65_04_校笺_03_劳健
劳健云:“诸家解此‘德’字亦如‘道德’之‘德’,非也,当通作‘得’。谓以知治國,國斯賊焉;不以知治國,國斯得焉。句中两‘之’字,义犹‘則’也。或作‘福’者,疑即误会字义所改。”
《老子》25_08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道大’,各本‘道’上有‘故’字;‘王大’,各本‘王’下有‘亦’字。”
《老子》80_04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用之”,损掩“使民復結繩而”六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严遵本“民”作“人”,无“復”字,谓“使人結繩而用之”。王弼本、集唐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