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4_01_校笺_13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成疏引经文云:‘跂者不久。’是成作‘跂者不久’。按:王注:‘物尚进则失安。’‘企者不立’,盖所以喻人君行有为之政,如飘風暴雨,急往前进,而其结果,终不免失败也。”帛...
《老子》36_03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韩非子·喻老》引此无‘廢之’两句,帛书甲、乙本作‘將欲去之,必古與之’,与今本异。要之此数句,乃阐明促使事物转化之理,虽文句稍有不同,而寓意则无二致,不必改也。”
《老子》31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佳’,格牙反,善也,河上:‘飾也。’”
《老子》51_07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此三句极言无为之道,功用甚溥。“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有”,占有。“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長、化生,其后省宾语“之”(代“萬物”)。“生而弗有”...
《老子》36_01_校笺_16_张舜徽
张舜徽云:“按:翕者,敛也,合也。與‘張’为对。《韩非子·喻老》引作‘翕’,乃原文也。传写者或增其偏旁为‘噏’,为‘偏’,为‘歙’。帛书甲本讹而为‘拾’,乙本又变为‘擒’,皆失之。...
《老子》27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善數’,‘數’色主反,简文:‘色具反’,河上作‘計’。‘籌’,直有反。‘策’,初厄反。”
《老子》29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羸’,力為反。”
《老子》14_13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作‘紀’是也。‘己’字无义。《小尔雅·广言》:‘紀,基也;’‘紀’即借為‘基’,‘道紀’即‘道基’。”
《老子》47_音韵_03_顾炎武
顾炎武云:“下,古音户。《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善為...
《老子》16_01_校笺_07_张松如
张松如云:“‘致虚極,守静篤’,《文子·道原篇》所引即如此。景福本‘致’作‘至’,古字通。帛书一、二句末都有‘也’字。甲本‘静篤’作‘情表’,乙本‘静篤’作‘静督’,盖皆声假。”
《老子》67_04_校笺_11_劳健
劳健云:“按:‘寳’、‘保’二字,古文近同,互通,二‘寳’字为韵,‘寳’字宜在下。”
《老子》35_04_校笺_09_东条一堂
东条一堂云:“‘道之出口’,古本、碑本‘口’并作‘言’。弘按此注及二十三章注,俱作‘出言’。《释文》出‘尺类反’,合而稽之,王本经文本作‘出言’明矣。其作‘口’者,盖缺上画也。何晏...
《老子》62_01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高说是。谓“奥”为“暖”、“暖”、“藏”等皆不妥。“奥”,犹“主”也。“注”乃为“主”之假借(二字上古皆为章纽侯部),故“奥”、“注”义可通。据夏竦《古文四声韵》卷四出“奥...
《老子》37_05_校笺_12_徐梵澄
徐梵澄云:“守道,则萬物將同此自然之化。其有不顺不同此自然之化者,必作。作者,变也。变者则以此道鎮之,则静,静则自然而正。鎮静,难言也。夫將不辱,不失也。自来以鎮静而免大祸,挽大难...
《老子》24_01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李(畋)‘跂’丘弭切,又去智切。林:‘跂’与‘企’同。”
《老子》25_04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帛书甲、乙本。遂州本无“以”字,“天地”作“天下”,谓“可為天下母”。河上公本、想尔本、王弼本、顾欢本、节解本、景龙本、御注三本、景福本、英伦本、楼正本...
《老子》05_04_校笺_09_劳健
劳健云:“按:《说文》‘屈’训无尾,引申為凡短之称,故有竭义。‘詘’训诘詘,乃詘伸本字。掘与搰互训,《释文》引顾云猶竭者,谓通假作屈也。傅之作‘詘’,盖释為詘伸,非是。此字当作‘屈...
《老子》31_02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惡’,乌略反。”焦竑云:“‘惡’,去声。”
《老子》42_08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馆本、磻溪作‘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臧疏作‘人之所教,我亦義教之’。又按:‘義’字实‘亦’字音讹,因‘而’一本‘亦’‘義’重出矣。”
《老子》36_07_校笺_14_想尔注
想尔本注云:“诫为渕(淵),道猶水,人猶鱼。鱼失渕(淵)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老子》30_05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遂州、敦煌、景福三本‘果而勿驕’在‘果而勿矜’之前。又‘驕’,范本、楼正本亦作‘憍’。”又引杨树达云:“‘憍’字从心,乃驕傲之‘驕’本字,但《说文》未收耳。‘驕’则‘憍...
《老子》35_04_校笺_07_严可均
严可均云:“‘道出言’,御注、河上、王弼作‘道之出口’,傅奕作‘道之出言’,下‘視’、‘聽’、‘用’三句各本皆有‘之’字。”
《老子》36_07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脱’,代活反。”
《老子》64_04_校笺_02_张煦
张煦云:“葛‘散’作‘敬’。”
《老子》17_05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貴言’,所謂‘聖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貴,重也。謂人君之言,猶豫迟疑,不肯轻易出口,恐致下之不信己也。河上本作‘猶’,与帛书乙本合,今从之。王弼本作‘悠’,则...
《老子》35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今诸通行本皆无“故”、“也”、“曰”三字。想尔本、顾欢本、景龙本、成玄英本、敦煌丁本、遂州本无“之”字,作“道出言”。河上公本、王弼本、虞世...
《老子》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道氾’,本又作‘汎’,周、张并同。”
《老子》35_0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道之出言’,纂微、司马、苏、陈、清源、黄、程‘言’并作‘口’。”
《老子》03_06_校笺_08_想尔注
想尔注:“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貨赂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貪寳貨,国则易治。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
《老子》37_01_校笺_03_张松如
张松如云:“‘道恒无為,而无不為’,诸本俱如此,唯‘恒’作‘常’。帛书甲、乙本作‘道恒无名’,今‘恒’字依帛书。蒋锡昌曰:‘道常者,道之真,一章所谓常道也。’王夫之亦读作‘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