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57页

《老子》64_1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故慎終若始,則□□□□”,后句损“无敗事矣”四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作“故曰:‘慎冬若始,則无敗事矣。’”“終”作本字“冬”,“故”后有一“曰”字,似...
05115

《老子》66_05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是以聖人處之上而民弗重,處其前而民不害也’,按:六朝残卷无‘之’字,‘弗’作‘不’,无‘其’字、‘也’字。卷子成疏无‘聖人’二字。‘不’字赵写作‘弗’,馆本同此。《淮...
0518

《老子》19_04_校笺_18_水海

水海按:通行本经文作“此三者”,譣帛书甲、乙本作“此三言也”,虽文稍异,然其义同,且“此三言”指上文“三絶”,文谊亦坐实,故“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為原经文无疑。徐梵澄谓:“‘此三...
05114

《老子》20_04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淮南子·道应训》引下有‘也’字。”水海按:《淮南子·道应训》引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05113

《老子》48_04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古时“而”、“則”通(见《经传释词》);但笔者从王弼本校补为“而”。“无不為”应作“无以為”,严遵本正作“无以為”,今从严本校补。《老子》主张“无為”,而不主张“无不為”(...
05111

《老子》29_08_校笺_08_古棣

古棣云:“‘是以聖人去甚、去太、去奢’,各本‘去奢’在‘去太’前。按‘去奢在后為是,‘奢’与‘墮’、‘羸’、‘吹’、‘隨’為韵,五字皆入歌部。如‘去太’在后则失韵。帛书甲本、乙本正...
05112

《老子》19_03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絶巧’者,诈僞乱真也。‘棄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盗賊无有’,上化公正,下无邪私。”
05110

《老子》21_09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按(唐)李荣本‘哉以此’,作‘以此哉’。‘吾’為圣人之代名词。‘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谓圣人何以知衆人生活之狀况乎?以道而知之也。”
05115

《老子》71_01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上’,古本作‘尚矣’。”
05111

《老子》22_05_校笺_07_王安石

王安石注:“不自是,乃无所不是,故常彰。”
05112

《老子》25_06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列子·仲尼篇》注引夏侯玄引‘彊為之名’,则字作‘彊’。馆本、易州及《文选·宣德皇后令》注引‘强為之名’上有‘吾’字。经幢(广明本)作‘强名之曰大’。《文子·道原篇》引...
0515

《老子》79_述评

这里老子提出'怨',并指出了杜绝产生'怨'的根源等问题。 老子认为'怨'是一种产生社会祸乱的因素,要自善修德,杜绝'怨'于未生。如果等到'大怨发生而再希图和解,那定会留下余怨',这当然不是妥...
05113

《老子》48_01_校笺_07_张舜徽

张舜徽云:“有‘者’字是也。帛书乙本作‘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文义尤胜。”
05115

《老子》50_08_校笺_04_奚侗

奚侗云:“‘被’,《韩非子·解老》作‘備’,河上本作‘避’,均因音近而误,与下‘无所容其刃’不相应。”
05113

《老子》05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屈、出韵(脂部),窮、中韵(中部)。
05113

《老子》07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天地所以能長久者;’是成‘長’下无‘且’字。强本成疏:‘故能長久。’是成作‘久’。”
05113

《老子》70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被’,音备。‘褐’,户葛反。”
0517

《老子》79_03_校笺_11_节解

节解云:'谓人行道德,司命赐算;人行其恶,司殺徹其籍,此之谓也。'高亨云:'按:'徹'疑当為'殺',盖篆文'徹'作'',《说文》'殺'古文作'徽',形相近。《老子》此字作'',后人不识,误以為'徹'...
0515

《老子》28_述评

老子在本章节中巧妙地表达了他的进取思想。《庄子·天下篇》引述老聃之语:“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并对此发微说:“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
0518

《老子》74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此两句帛书本与诸本差异较大。前句,除张嗣成本与释德清本之外,他本皆无“將”字。据前文有“使”字(乙本)或“若”字(甲本),表使然,并非必然和已然,所以此处有“將”字为宜,张...
05114

《老子》78_07_校笺_05_魏源

魏源云:''能受国之垢,是為社稷主;能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各本无两'能'字。傅奕'主'上、'王'上有两'之'字。此并从《淮南子》。'
0517

《老子》64_今译

事情处在安定(未起变化)之时,就容易掌握;事变尚未出现征兆迹象之时,就容易谋得解决;事物处于脆弱的状态之下,就容易被挥弃;事物尚在微细的情况之下,就容易散失。在事故没有发生以前,就...
0517

《老子》39_04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侯□□□而以為正”,损掩“王得一”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无“正”前“天下”二字。帛书乙本同此句。今从乙本。傅奕本、王羲之本、范应元本、白玉蟾本等本“侯王”作“...
0515

《老子》41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上□□道,堇能行之”,损缺“士聞”两字,据通行本校补;“堇”,为“勤”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文部),《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乙本释文》。傅奕本“勤能”...
0518

《老子》41_音韵_04_邓廷桢

邓廷桢云:“偷、渝、隅为韵。‘渝’,古读若羭。《诗经·羔裘》‘舍命不渝’,与侯为韵。‘隅’,古音盖读若耦之平声。《诗经·绸缪》‘三星在隅’,与逅为韵。偷、渝、隅,古音皆侯部字。”又...
0517

《老子》23_02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崇’作‘終’。”
05114

《老子》02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皆”作“以”,则为误也。 又,蒋锡昌云:“按:无名时期以前,本无一切名,故无所谓‘美’与‘善’,亦无所谓‘惡’与‘不善’。迨有人类而后有名,有名则有对待;既有‘美’与‘善...
05112

《老子》03_述评

这一章节谈的是“圣人治天下之道”(吴澄注语)。 老子认为,“圣人”要治理天下,就得不重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贵珍宝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所贪图的事物,使人民不会惑乱。另...
05114

《老子》55_06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號’,平声。‘嗌’,音益,咽也。‘嗄’,所讶切,声破也。”
0519

《老子》34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河上公本、想尔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邢玄本、敦煌丁本、英伦本、景福本、楼正本、李约本、陆希声本、强思齐本、(唐)李荣本、葛玄序文本...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