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02_今译
天下之人都知道了美的东西是美,也就知道了丑的东西是丑了;都知道了善的事物是善,也就知道恶的事物是恶了。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相互对...
《老子》52_08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景福、柰卷、诸河上均作‘習常’。邢玄、磻溪、王羲之作‘襲常’,襲、習古通。《文选·任彦昇萧公行状》注引《尚书·金滕》‘習’作‘襲’,云:‘習、襲通;’《周礼·地官·胥师...
《老子》55_05_校笺_05_魏稼孙
魏稼孙云:“(景龙)‘而作’,‘而’下原空一格,严臆增‘峻’字,御注泐。”
《老子》76_02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御注作‘生也’,庆阳、磻溪、楼正同。遂州本‘脆’作‘毳’,盖即‘脆’之或体。又《文选·庐陵王墓下作诗》注引《庄子》逸文‘其生也柔脆者,死者枯槁’。”
《老子》77_01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其猶張弓乎’,古本作‘其猶張弓者歟’,邵‘猶’作‘由’,非。”
《老子》03_02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罗卷无‘為’字。《北堂书钞》二七引作‘不貴貨,使民不盗’。王弼注曰:‘貴貨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则《书钞》所引,疑古本也。今王作‘不貴難得之貨,使民...
《老子》29_07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或培或堕’,严遵、王弼、傅奕、阮籍同古本。‘培’,蒲枚切;傅奕引《字林》云:‘益也。’‘墮’,徒果切;傅奕引《字林》云:‘落也。’河上公改‘培’作‘载’,改‘墮’作‘...
《老子》13_02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至元作‘何謂寵辱’。”
《老子》03_03_校笺_07_陈柱
陈柱云:“按:刘氏谓古本实有‘民’字,与上二句一律,是也。然唐人所見本无民字,非关避讳,上两句两‘民’字,亦不避也。”
《老子》53_04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朝甚除’,‘除’借为污,犹杇之作塗也。诸家以除治解之,非也。‘倉其虚’,‘虚’借为虧,《说文》:‘虧,气损也。’或借为空。”
《老子》15_09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唐写卷子残本、范、宋河上、白、赵写‘混’作‘渾’,臧疏亦作‘渾’,无‘其’字。成疏曰:‘渾,合也’,则成本亦作‘渾’。馆本、易州无‘兮其’二字。按:‘混’,当作‘溷’,...
《老子》22_02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楼正‘敝’作‘蔽’。《释文》出‘蔽’字,则王本‘敝’作‘蔽’,当据改正。”
《老子》43_音韵_07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堅,真部,間,元部,真元合韵。益、益,锡部,之,之部,锡之合韵。
《老子》49_01_校笺_05_张纯一
张纯一云:“景龙本、顾欢本皆无‘常’字,此文当作‘常无心’。”
《老子》29_04_校笺_05_张煦
张煦云:“吕、葛、赵‘凡’作‘故’。”
《老子》30_07_校笺_08_罗运贤
罗运贤云:“《治要》引无此句。”
《老子》11_04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為饮食之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
《老子》58_06_校笺_03_王弼
王弼注云:“以正治國,则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立善以和万邦,则便復有妖之患也。”
《老子》35_05_校笺_11_陈景元
陈景元云:“若夫道之出口淡然无味,所谓‘信言不美’也。清静无为,则民樂其性,故含哺鼓腹而游乎混茫,则不知其所之矣,岂有和悦之声、甘美之味而审听咀嚼哉!?”
《老子》38_01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杨树达说非也。释“不德”之“德”借为“得”,说上德者本就有德,他并不外欲得德。此说虽通,然《老子》原本“不德”非為“不得”也。 又,河上公注:“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
《老子》75_04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淮南子·道应训》作‘夫唯无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焉’。《文子·十守篇》作‘夫唯无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长生’。强本成疏:‘故独不以生為生者’,是成‘為’下有‘生’字。”
《老子》77_音韵_05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道,幽部;之、之,之部;幽之合韵。益,锡部;足,屋部;锡屋合韵;餘,鱼部;屋鱼旁对转,屋鱼合韵;者、者,鱼部。有,之部;居,鱼部,之鱼合韵;也,歌部,鱼歌合韵。
《老子》01_02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则作“恒”。但此“恒名”之“恒”,义乃同“常”(《说文》:“恒,常也。”)。《文子》亦为先秦故书,而作“常”,恐非汉世传写者所追改,乃因义同而通用也。 又,胡曲...
《老子》49_07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应有“之”字。“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聖人之在天下”这个句子,变成词组,不译(古棣译为“的”,不妥)。所以,“之”字不能少。又,帛书本作“在”為是。各本皆作“在...
《老子》49_10_校笺_08_高亨
高亨云:“《说文》:‘注,灌也。’百姓用耳以听,用目以视,即是耳目有所灌注。故河上公曰:‘注,用也。’今人恒言‘注目’、‘注意’,即此义。”
《老子》55_03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顾本成疏:‘毒蟲,蛇虺类也;攫鳥,鹰鸇类也;猛獸,兕虎类也;螫,行毒也;搏,击触也’。是成作‘攫鳥猛獸不搏’。马据潘本谓此文当作‘猛獸不攫,鸷鳥不搏’,谊虽可通,然...
《老子》62_08_校笺_12_魏源
魏源云:“陈象古‘不曰’作‘不日’。”
《老子》64_10_校笺_10_宋常星
宋常星云:“聖人不作於意,不生於心,因物付物,顺其自然。物之得全於聖人者,咸若其性,咸遂其生,周应无穷,随宜处妙,惟其无為,故无敗矣。随事处事,合乎当然,事之得成於聖人者,上下安其...
《老子》70_06_校笺_11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经文相同。‘褐’下有‘而’字,今本多同王本脱此字。从经义分析,‘而’字在此作连词,可训‘與’或‘而又’,犹言聖人被褐而又懷玉,特突出‘懷玉’之意,故‘而’字不...
《老子》22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此;帛书乙本“敝”假作“”(二字上古皆为并母月部),《乙本释文》已校正。今从甲本。道藏河上公本“洼”作“窊”,“敝”作“弊”,谓“窊則盈,弊則新”。宋刊河上公本、...
